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

【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选自《木兰诗》)

【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选自《石壕吏》)

1.请你从《木兰诗》中找出与《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句式相同的句子。

2.《木兰诗》中写了木兰征途中的“夜色”,《石壕吏》中也写了“夜色”,它们在诗中各起什么作用?

3.请分析“木兰从军”和“老妪应征”各自的缘由,并分别写出作者对这两件事的态度。

 

1.示例一:旦辞黄河去。 示例二:旦辞爷娘去。 示例三:暮宿黄河边。 示例四:暮至黑山头。 2.《木兰诗》中的“夜色”与下文“不闻”“但闻”的内容相关,所以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为:烘托木兰离家远征,思念亲人的心情。而《石壕吏》中的“夜色”与文中吏捉人、吏之怒、妇之苦的情状相关,所以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为: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意思对即可) 3.同是“从军”“应征”,但木兰从军的原因是:家无长兄,代父从军。老妇应征的原因是:家中老翁已逃走,男人已被征尽,老妇被迫应征。作者各自的态度是:前者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后者表现了作者对战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差吏抓人的凶暴气焰的无情揭露。 【解析】甲文选自:《乐府诗集》 作者:郭茂倩 年代:北宋 甲文译文: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乙文选自:《杜工部集》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乙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军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注意关键字“旦”和“暮”即可。 2.本题考查从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即可。《木兰诗》中的“夜色”烘托木兰离家远征,思念亲人的心情。而《石壕吏》中的“夜色”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作者各自的态度是:前者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后者表现了作者对战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八十得归

(2)采葵持作

(3)兔从狗

(4)不知阿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2.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3.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4.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5.有人说,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犯了“欺君之罪”。你的看法如何呢?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事紧迫。

B.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 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查看答案

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 “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 “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 “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3)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