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白杨礼赞》 茅盾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

《白杨礼赞》

茅盾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有哪两点?(可用原文词语回答)

2.作者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其作用是什么?

3.品读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以楠木衬托白杨树,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1.极普遍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欲扬先抑手法,写“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性格,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3.四个反问排比句(1分)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层层深入,引人思考,由外而内揭示了白杨树内在的精神气质。 4.对比手法(1分)以楠木衬托白杨树,突出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有以下几点:①白杨树的朴质、坚强,与北方的农民相似。因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共同点,都是“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都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②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与“守卫家乡的哨兵”的品质相似。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③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与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相似。因此,用白杨树象征“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首先要点名手法:欲扬先抑。“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作者要写的是战争中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要写阳刚之美,刚烈之气。“好女子”是阴柔的,这里先提“好女子”为后面转折中推出“伟丈夫”做一个铺垫。“欲扬先抑”的写法给文章增加一些起伏感。 3.试题分析:考查文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首先确定修辞手法:反问排比句。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试题分析: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及易生长”的白杨树进行对比,作为反衬,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更加突出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众多共产党领袖。他们是: (填写字母)

与彝族总首领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率领红军先锋部队走过彝族区的指挥员——____________

曾经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后毅然投身共产党的“土匪头子”——____________

远道跋涉,到北京、上海、柏林找寻共产党的革命领袖——____________

A.贺龙    B.朱德    C.刘伯承  

(2)《昆虫记》揭开了昆虫世界的奥秘,请结合作品选择其中一个奥秘进行探究。

A.圆蜘蛛如何保护虫卵,体现母爱。B.金龟子为何丢下自己的工作,主动要求协作同伴运粪球。C.砂泥蜂为何用下颚抓住茎,伸展开身体并蜷缩着腿睡觉。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身边的文化遗产。

    宁波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类型。身为一个在宁波读书的学生,你所知道的宁波的物质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非物质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各写出一个)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入则无法家_________              (2)富贵不能__________

(3)且置土石________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翻开书卷:一抹月色能引发遐想,“(1)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群水鸟能激起喜悦,“争渡,争渡,(2)______________”;一座金台能招揽贤士,“报君黄金台上意,(3)_______________”;一柄武器能梦回旧朝,“(4)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李白把乡愁寄予流动江水,轻吟:“(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崔颢把乡愁揉进浩渺烟波,低叹:“(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更有诗人把乡愁写入一封家信,浅唱:“(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4岁,我们满怀chōng(1)憬,懵懂依然。

校门前,jū(2)躬、问好,还有老师的灿烂微笑。

教室中,老师、粉笔,还有我们的奇思妙想。

走廊间,笑声、歌声,诉说学习的酸甜苦辣。

食堂里,饭盆、汤勺,还有吃饭的叽叽喳喳。

操场上,奔跑、跳跃,记录生命的五彩bīn(3)纷。

16岁,我们怀chuāi(4)梦想,扬帆起航。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4)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