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填在下列句中空缺处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在每一片被 过的土地上,都插上他...

填在下列句中空缺处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在每一片被     过的土地上,都插上他们这面骄傲的红旗。

②智能化已经取代了     的体力劳动。

③必须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抗拒腐蚀的    _的堡垒。

④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     ,那将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

A. 探测 沉重 根深蒂固 置之不理    B. 探求 沉重 根深蒂固 袖手旁观

C. 探测 繁重 坚不可摧 置之不理    D. 探求 繁重 坚不可摧 袖手旁观

 

C 【解析】试题分析:探测,探查某物;确定物体、辐射、化学化合物、信号等是否存在。探求:探索寻求。沉重:一般指沉静庄重或分量重。反义词为轻便、轻松。繁重:指工作、任务等多而重。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坚不可摧,坚:坚固。摧:摧毁。非常坚固,摧毁不了。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置之不理,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斐然 璀璨 蜻蜓 皓月    B. 迸射 锻炼 溯流 发髻

C. 野蛮 谩骂 缄默 札记    D. 笨拙 深邃 蹉跎 帐户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zóng)子        周(zā)         期期艾(ài)

B. (dàng)铺        迫(qiè)       (hèng)冲直撞

C. (méng)昧        (chà)那        长(xū)短叹

D. (chù)        栏(zhà)        无消息(yǎo)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②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③“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④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着:

⑤“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⑥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⑦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⑧“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⑨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选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1.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概括文段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另外三件事。

先生帮“我”添改讲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里提到过两位先生,一位是藤野先生,另一位是谁?你更喜欢哪位先生?请结合原著说明理由。

3.联系原著,谈谈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繁星闪烁,每一缕星光都曾照亮你前行的路,值得感谢:史铁生感谢母亲用“好好儿活”鼓励他热爱生活;海伦感谢莎莉文老师给予她“再塑生命”的勇气;鲁迅先生感谢长妈妈那“伟大的神力”给予他无限的温暖……在你的成长路上,又有哪些人照亮过你的世界,值得感谢?

请以“感谢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我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纸,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⑪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根据提示,概括“我”年少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小学跳级到初中,我遗憾少了童年乐趣;

②儿时勤快做笔记,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众朗读,_________________

④看到红颜色的字,_________________

⑤在课本页脚画简笔画,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第5自然段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⑦段写到“我”不知有过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那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文末引用了宋人章良能词中的一句话:“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这句话引得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