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后历经北宋、明、清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古往今来,对联一直被誉为诗中之诗,蕴含其中的修辞魅力令人称奇。不少妙联的创意都直接与汉字有关,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或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我们把这种艺术手法称为汉字修辞。其中有这样几种:一、析字,分为拆字和合字两种组合形式。如拆字联闲看门中木,思间心上田,上联拆首字门中木,下联也对应地拆首字心上田。又如合字联沙即现,是土堤方成,上联合少水,下联也对应地合是土。二、嵌字,即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巧妙嵌入有特定意义的汉字、历史典籍或人名掌故等。三、异字同音,即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对联中。四、回文,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这些汉字修辞的运用使对联具有                              的艺术魅力。

其它修辞手法的魅力也令人拍案叫绝。如以下几联:郑板桥故居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固原六盘山联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桂林阳朔联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都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拓展了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情趣。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划线字笔画数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体(zǎi)           字的笔画数是:四画

B. 体(zǎi)             字的笔画数是:五画

C. 体(zài)             字的笔画数是:五画

D. 体(zài)             字的笔画数是:四画

(2)根据上下文,在横线空白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风趣别致       ②构思奇特       ③组合精巧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3)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 “是象形字,用线条来描摹事物的形状。

B. “是形声字,是形旁,是声旁。

C. “是会意字,二木成,表示聚集的树木。

D. “上、下是象形字,以为基准,在上加一竖表示,在下加一竖表示”。

 

D C 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字音和笔画数的判断。A项应为载体(zài);B项应为载体(zài),“水”的笔画数是四画;C项“水”的笔画数是四画。故选D。(2)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所填的三个词语应该与上文的内容相对应。从“不少妙联的创意都直接与汉字有关,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或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可知对联“组合精巧”的特点,从“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巧妙嵌入有特定意义的汉字、历史典籍或人名掌故等”可知对联“构思奇特”的特点,从“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可知对联“风趣别致”的特点。故选C。(3)此题考查学生对造字方法的分析能力。D项有误,“上、下”都是指事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默写

(1)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

(2)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4)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查看答案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      ______          _______        鳞次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肆无忌__________

______      lín_______       ______         图文并mào________

zhēn____    tiào______       dàn______        如火如_________

 

查看答案

大作文。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你一定被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动过。其实,在生活中,你也见过很多的背影:亲人的、朋友的或陌生人的。那些背影有的印象深刻,有的渐渐淡忘,有的从未留意……但是,它们曾在你生活的某个时刻出现过,与你的人生产生过或多或少的联系,给过你些许的触动或感想。也许不经意间,回首往事,你会发现有一个“背影”刻在你记忆的深处,清晰如昨。

请以“              背影”或“背影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根据提示,补全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内容切忌笼统、空泛,语言要有感染力;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活动宣传画】

                     

                                        图1

【公益广告图】

         

                     图2                                     图3

学校为“节水宣传月”设计了系列活动,以上是同学们搜集的图片资料。

(1)研究小组决定选用图1作为活动宣传画。作为一名志愿者,请你向路人描述这幅图画。要求重点突出、生动形象, 50字左右。

(2)【公益广告图】中的图2、图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请仔细观察两幅图,写出你的感悟。

写作提示:①不少于100字;②语意连贯,表述清晰。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外婆的小河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前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儿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流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里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的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 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着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阅读课上,同学们集体诵读了《外婆的小河》一文。在合作探究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助解答。

(1)外婆判断“前边有一条小河”的依据是什么?

(2)如何理解文中的“小河”?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汲取怎样的精神营养?

写作提示:①不少于80字;②表达清楚、条理;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