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化的生与死 费孝通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

文化的生与死

费孝通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 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C. 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D.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的历史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

B. 个体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

C. 历史文化不仅包含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还包含“社会”的传承。

D. 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中要不断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有创新。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 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D. 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1.C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错误,原文中“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个体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经过不断的交流、传递,最终成为文化,选项中“文化……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有误,选项理解错误,故C项不合文意。 2.本题考查对文中各项关于“文化的历史性”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即可。D项错误,原句意思为: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应该是“有可能”。 3.本题考查对原文意思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文中“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有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可知社会基本的结构是在不断继承与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选项中“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错误,选项理解错误,故C项不合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B. 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时无重至,华不再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 18世纪的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D. 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期武汉市政府正在大力加强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用这种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房价上涨的问题。

B. 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C. 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和人性化服务。

D. 在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今天,只有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才能实现包容互鉴的共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同住“地球村”,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故此,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建立    、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    的发展前景;在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    的文明交流;在环境上构筑    、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各国携手打造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并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A. 包容互惠          兼收并蓄          平等相待          尊崇自然

B. 平等相待          兼收并蓄          尊崇自然          包容互惠

C. 包容互惠          平等相待          尊崇自然          兼收并蓄

D. 平等相待          包容互惠          兼收并蓄          尊崇自然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鹰隼(sǔn)   毕肖(xiāo)   弛骋   悲天悯人

B. 衣钵(bō)    诓骗(kuāng)  契约   抑扬顿挫

C. 膂力(lǚ)    思忖(cǔn)    荟萃   光怪陆离

D. 甬道(yǒng)  悲怆(chuàng) 憨直   蓬首垢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历史上,伯夷守节,隐身采薇,饿死首阳;屈原怀沙,行吟泽畔,投身汨罗;更有“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的佳话流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代作家贾平凹对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境界甚为推崇,他说:“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更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要保有精神的明月清泉,须要守护心灵的空间。在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走向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请以“守护心灵的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经历,写感受,可以发表议论,编写故事,等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