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树 墨 村 ①胖子和瘦子那时候很年轻,结伴...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树

墨 村

①胖子和瘦子那时候很年轻,结伴到山里去,在一风景绝佳处,游兴正浓的胖子和瘦子同时发现了一种很奇特的树。两人生性好抬杠,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胖子说,这树肯定能长成栋梁之材!瘦子说,那不一定。胖子说,咱各弄一棵树苗试一试!瘦子说,那就弄吧。

②于是,胖子和瘦子两家的庭院里便都有了这种树,只不过胖子栽在地上,瘦子植在瓦盆里。他们较着劲儿为各自的树苗儿浇水、施肥、松土、修剪。日子一晃悠,胖子头顶秃了,瘦子脑袋光了。

③胖子的树长得有一搂粗细,铜杆铁臂,挺拔巍峨,冠盖如伞,遮天蔽日。胖子笑眯眯搔着脑壳对瘦子说,咋样,不错吧?

④瘦子的树虽只一米有零,且疙疙瘩瘩,歪歪扭扭,枝丫纤弱,却被瘦子侍弄得盘龙虬扎道骨仙风,随便站在哪个角度上看,都能让人陡生一种云天雾地深奥难测之感。

⑤一日,被一采风的摄影记者撞见,记者被其别有洞天的玲珑奇绝与怪诞飘逸的鬼斧神工所深深折服,惊叹之余,“叭叭叭”一口气拍完了整卷胶卷。月余,一封来自首都北京的牛皮大信径送瘦子家,竟是那位记者寄给他的一份画报。瘦子一蹦三尺高,乖乖,咱的大名咱的树竟上了《人民画报》咧!瘦子笑眯眯哗啦啦地抖着画报对胖子说,咋样,不错吧?

⑥胖子撇撇嘴,熊样儿,烧火都嫌碍事!瘦子吊吊眉,整形,谁愿跟你换!

⑦忽一日,县里来辆卡车,从车里跳下一个瘦猴样的人,要出大价钱买胖子这棵树。胖子头摇得如拨浪鼓,冲着在门口晒暖的瘦子夸张地扯着嗓门吼,啥?你说啥?九百?不中不中,再添五十也不卖。

⑧最后,那人阴着脸甩出十张领袖票,吃亏似的连树根都挖出来拉走了。那几日,胖子红光满面,进出家门,嘴里都韵味十足地老哼着“包龙图我打坐在开封府……”

⑨又一日,市里来辆轿车,从里面钻出一个弥勒佛样的人,操着一口普通话嚷嚷着要找瘦子。胖子自告奋勇领那人来到了瘦子家。那人一进院门就被瘦子的那棵树惊得老半天都没合上张大了的嘴,他激动地一边搓手一边连声地嚷:“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⑩那人毕恭毕敬地朝瘦子直擩过滤嘴烟:“早闻其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啊!不知道您老舍不舍得忍痛割爱,这个数送给小辈,咋样?”那人迫不及待地伸出了一只手掌。瘦子耷拉下眼皮,抽出了自己的旱烟袋。那人忙又加上了另一只手掌的三个指头。

11一旁的胖子急得不行,朝着瘦子直嚷,你你你,你神经病啊,八十了你还不卖?瘦子睁开眼,不紧不慢地往烟锅里装着旱烟丝,冲那人懒懒一笑,你是内行,呵,给两个巴掌不多吧?你说。那人一愣,随之点头如捣蒜,啊,您老说得对,是不多,是不多!

12乖乖,这东西也值一百?胖子一声惊叫。瘦子鄙夷地哼了一声。

13多了,还是少了?胖子一脸问号。瘦子白了丈二和尚般的胖子一眼,沉默良久。瘦子突然一磕烟袋锅,声音朗朗地对那人说,成,就冲你刚才的那句掏心窝子的话,九千八你赶紧搬走吧,免得一会儿我后悔了……

14那人受宠若惊点头哈腰喜出望外,在滚圆肚子下边的钱袋里掏钱的手都激动得颤抖不已。临走,从车上拿出一条烟往瘦子怀里塞。

15胖子愕然。

16两棵树没有了,胖子和瘦子心里都空落落的没了根底,再见面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再也激不起打赌的欲望了。

1.阅读全文,请分别概括两棵树的特点。

2.请从词语运用或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3.文章第⑤段写瘦子和他的树上了《人民画报》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品味第13段画线句,发挥想象,试将“瘦子”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

5.联系全文,谈一谈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胖子的树长得有一搂粗细,铜杆铁臂,挺拔巍峨,冠盖如伞,遮天蔽日;瘦子的树虽只一米有零,且疙疙瘩瘩,歪歪扭扭,枝丫纤弱,但却盘龙虬扎道骨仙风,让人陡生一种云天雾地深奥难测之感,其别有洞天的玲珑奇绝与怪诞飘逸的鬼斧神工深深折服记者。 2.示例①:词语运用:如“红光满面”“韵味十足”从脸色和哼唱方面表现胖子的高 兴;“都”“老”二字表现了胖子哼唱的次数多,高兴时间长。示例②:人物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突出胖子因树卖了好价钱而高兴的心情。 3.这一情节表现了瘦子的树长得“不错”,得到人们认同,为后文做铺垫。 4.示例①:你胖子没有为我的树抬高价格,相反却说得很低,太不应该了!示例②:你胖子太不识货了,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盆景,难道只值“一百”? 5.胖子和瘦子两人生性好抬杠,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所以为一棵树能否长成栋梁之材而进行努力栽培,后来两人都取得了成功。可以说,“两棵树”是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而当“两棵树”离开他们之后,他们的精神寄托也就没有了,因此,“胖子和瘦子心里都空落落的没了根底”。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分别概括两棵树的特点”,阅读原文,将答题区间锁定在第三段和第四段,筛选其中的重要语句,胖子的树长得有一搂粗细,铜杆铁臂,挺拔巍峨,冠盖如伞,遮天蔽日。瘦子的树虽只一米有零,且疙疙瘩瘩,歪歪扭扭,枝丫纤弱,却被瘦子侍弄得盘龙虬扎道骨仙风。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该句“红光满面”属于神态描写,“进出家门”属于动作描写,“哼着‘包龙图我打坐在开封府……’”属于语言描写,突出胖子因树卖了好价钱而高兴的心情。词语运用的角度,主要是“红光满面”“韵味十足”这两个词组分别从脸色和哼唱方面表现胖子的高兴;“都”“老”两个副词表现了胖子哼唱的次数多,高兴时间长。 3.试题分析: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结构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开头的作用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揭示或升华主旨。第⑤段写瘦子和他的树上了《人民画报》这一情节,内容上,表现了瘦子的树长得“不错”,得到人们认同;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 4.试题分析:此题需要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结合该句的上一段内容“乖乖,这东西也值一百?胖子一声惊叫。瘦子鄙夷地哼了一声”,进行分析,可知瘦子觉得胖子不识货,这么好的一个盆景,不仅仅值“一百”。 5.试题分析: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再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两棵树没有了,胖子和瘦子心里都空落落的没了根底”的含意要抓住重点词语“两棵树”“空落落的”和“没了根底”进行作答。联系全文,“两棵树”是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而当“两棵树”离开他们之后,他们的精神寄托也就没有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 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4.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节选自《隆中对》)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富贵,无相忘 ____________

(2)时人莫之也 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岂愿见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尝与/人佣耕

B. 亮/躬耕陇亩

C. 先主/器之

D. 将军/宜枉驾顾之

4.两文段中的陈涉和诸葛亮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但两文作者在突出这一特点的写法上略有不同,甲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表现,乙文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来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小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臣本布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中也多有体现其忠君报国建功立业之志的句子,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射天狼”;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施耐庵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力,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水浒》108将中的有关人物。下列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性情急躁,声如巨雷,外号“霹雳火”,常当先出阵,屡立战功。

B. 张顺,在江州以卖鱼为生。练得一身雪白的肌肉,在水下可伏七天七夜,人称“浪里白条”。

C. 燕青,刺一身遍体花绣文身,心灵机巧,见多识广。跟卢员外学得一身好相扑,江湖上难逢对手。曾因老母亲被虎吃掉,在沂岭连杀四虎,人称“浪子燕青”。

D. 侯建,做得一手好裁缝活,飞针走线,技艺高超。长得黑瘦轻捷,人唤“通臂猿”。他负责制作旌旗袍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