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怨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冀、雍,古代两个州名。②曩,nǎng,以往,过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甲翁之妻子去乡

(2)二翁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1)妻子和儿女(2)共同,一起 2.现在我们才超过六十岁,有什么老的呢?(译出何……之有即可。) 3.做事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战胜困难。(围绕人要有“不服老”的精神谈也可,围绕“友谊”等方面不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有古今异义,如“妻子”:妻子和儿女。“偕”在现代汉语中有“共同,一起”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吾辈”“方”“逾”“六旬”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何老之有”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可从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的角度谈启示即可。 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乡中,甲老翁的妻子和子女离开家乡了,只有他自己一人。一天,他带着酒去乙老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从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尝试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六十来岁,怎么能算老了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想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____(人名),字元亮,是____(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落英缤纷

(2)便还家

(3)便扶

(4)无人问

3.情节跌宕,步步设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有着怎样的奇遇?

4.桃花源之美令人神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桃花源与外界社会的两处不同。

5.文章结尾,都有谁去寻找过桃花源而没有成功?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查看答案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老骥伏枥,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3)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三峡》中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光照千古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填汉字组词。

(1)脍zhì人口    (2,获益fěi

(二)名句积累与运用

 

查看答案

请以偏偏是       (从”“…‘”“”“五个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记叙文阅读

酒醅子飘香

①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端午节。

②端午节吃粽子,历史悠久,妇孺皆知,历经千载,长盛不衰。但在我的家乡,每逢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一种美食,同粽子一样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也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因吃起来酒香浓郁,酸甜爽口,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形象而富有诗意的名字——酒醅子。  

③每年端午节前两天,家乡的人们就开始煮酒醅子,为庆祝这个承载着厚重意义的节日做准备了。  

④记得小时候,由于家里穷,没钱买糯米、粽叶和蜂蜜,吃粽子就成了一种奢望,莜麦自产、制作简单的酒醅子,就成了我们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年端午节前夕,母亲就会选取几斤颗粒饱满的莜麦,细心挑捡出里面的燕麦、石子等杂质,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两到三小时,等莜麦发胀变软后,捞出来控干水份,再用揉搓或摔打等方法,取掉莜麦表皮上的茸毛,然后放在清水了淘静,倒进盛满清水的锅里,在灶膛里填满柴禾进行蒸煮,并用勺子不断搅动,以防沾锅,待莜麦蒸七八分熟后,从锅里捞出摊开晾凉后,加入适量酒曲拌匀,最后将加有酒曲的熟莜麦装入瓦盆中,用塑料袋封住盆口,置于炕角,再用棉被覆盖严实,等发酵好以后,就可以尽情享用人间美味了。  

⑤等待往往是一件令人非常难捱的事情。从母亲把酒醅子盆放到炕角后,我和妹妹们就时刻关注着酒醅子的变化。一会儿你去摸摸盆身,看温度是不是升高了,一会儿我去闻闻,看是不是飘出酒香了,时间在等待中缓缓流淌。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就拿着碗围坐在酒醅子盆边,瞪大眼睛看着母亲揭开棉被,取掉塑料袋,一股浓浓的酒香就会扑鼻而来,顿时弥漫了整个屋子。母亲给我们每个人盛上半碗醅坯子,然后倒满准备好的凉开水,再用筷子把酒醅子和水搅匀,看着乳白色的浆汁在碗里旋转,嗅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喝着酸中带甜的浆汁,嚼着软软柔柔的麦粒,一种舒爽惬意的满足瞬间油然而生,感觉天下再也没有比这更好吃的美味了。 

⑥那时,我们总是觉得光吃一碗不解馋,于是就吃第二碗、第三碗......,直到肚子胀得滚圆滚圆方才罢休。酒醅子虽然好吃,但是不能贪吃,因为它像酒一样也会醉人。记得有一年端午,我在外面疯玩了一上午,感觉口干舌燥,中午一回家就一口气吃了三碗酒醅子,不一会儿便觉得脸红心跳,脑袋发晕,走起路来头重脚轻,浑身感觉轻飘飘地,我以为自己生病了,就去告诉母亲。母亲听后呵呵大笑,说一定是叫酒醅子吃醉了,并让我去炕上睡一会。我一到炕上便倒头就睡,一直昏昏沉沉睡了一下午,到晚饭的时候还感觉头晕晕乎乎的。从那以后,每次吃酒醅子时,我总会记着那次醉酒的经历,就强忍着不敢贪吃了。  

⑦众所周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想,吃粽子的习俗之所以流传几千年久盛不衰,一方面是对屈原一腔拳拳爱国之情的铭记,另一方面则是对后人的淳淳教化和忠告。端午节吃酒醅子究竟起源于何时,没有史料记载,也无从考证,是否也像吃粽子一样也饱含着一段凄美的故事?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于煮酒醅子的原料——莜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尼克酸、叶酸、泛酸、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益肝和胃、养颜护肤等功效。精心蒸煮而成的酒醅子,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是体弱多病者和妇女儿童强身健体的美味佳肴。 

⑧“酒醅子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这是在家乡广为传唱的一句顺口溜,折射出了家乡人们对酒醅子发自内心的钟爱和赞美。端午节处于每年的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暑气逼人,农人们正忙着收割打碾小麦,非常辛劳,稍有不慎便会中暑生病,酒醅子自然就成了人们消暑解乏的必备美食。劳作之余,吃一碗甘甜爽口的酒醅子,既能消暑解困,又能充饥解馋,这大抵就是酒醅子倍受人们喜爱、祖辈传承的缘由吧!  

如今每年端午节,常会见到街头有酒醅子售卖,但其味涩中带苦,色泽灰暗,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母亲煮的酒醅子了,但每逢端午节,那种深烙于灵魂深处的绵长醇厚的酒香,就会在不禁意间飘散出来,弥漫在鼻翼间挥之不去,令我醉卧在儿时那些美好的记忆里,久久不愿醒来……

1.请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文章第⑤节中“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就拿着碗围坐在酒醅子盆边,瞪大眼睛看着母亲揭开棉被,取掉塑料袋”,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请具体描绘出当时的心理。(不少于50个字)

3.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如今每年端午节,常会见到街头有酒醅子售卖,但其味涩中带苦,色泽灰暗,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为什么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

5.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酒醅子飘香”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