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老骥伏枥,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3)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三峡》中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光照千古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必有方 志在千里 家书抵万金 东风不与周郎便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抵”“郎”“猿”“汗”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填汉字组词。

(1)脍zhì人口    (2,获益fěi

(二)名句积累与运用

 

查看答案

请以偏偏是       (从”“…‘”“”“五个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记叙文阅读

酒醅子飘香

①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端午节。

②端午节吃粽子,历史悠久,妇孺皆知,历经千载,长盛不衰。但在我的家乡,每逢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一种美食,同粽子一样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也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因吃起来酒香浓郁,酸甜爽口,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形象而富有诗意的名字——酒醅子。  

③每年端午节前两天,家乡的人们就开始煮酒醅子,为庆祝这个承载着厚重意义的节日做准备了。  

④记得小时候,由于家里穷,没钱买糯米、粽叶和蜂蜜,吃粽子就成了一种奢望,莜麦自产、制作简单的酒醅子,就成了我们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年端午节前夕,母亲就会选取几斤颗粒饱满的莜麦,细心挑捡出里面的燕麦、石子等杂质,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两到三小时,等莜麦发胀变软后,捞出来控干水份,再用揉搓或摔打等方法,取掉莜麦表皮上的茸毛,然后放在清水了淘静,倒进盛满清水的锅里,在灶膛里填满柴禾进行蒸煮,并用勺子不断搅动,以防沾锅,待莜麦蒸七八分熟后,从锅里捞出摊开晾凉后,加入适量酒曲拌匀,最后将加有酒曲的熟莜麦装入瓦盆中,用塑料袋封住盆口,置于炕角,再用棉被覆盖严实,等发酵好以后,就可以尽情享用人间美味了。  

⑤等待往往是一件令人非常难捱的事情。从母亲把酒醅子盆放到炕角后,我和妹妹们就时刻关注着酒醅子的变化。一会儿你去摸摸盆身,看温度是不是升高了,一会儿我去闻闻,看是不是飘出酒香了,时间在等待中缓缓流淌。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就拿着碗围坐在酒醅子盆边,瞪大眼睛看着母亲揭开棉被,取掉塑料袋,一股浓浓的酒香就会扑鼻而来,顿时弥漫了整个屋子。母亲给我们每个人盛上半碗醅坯子,然后倒满准备好的凉开水,再用筷子把酒醅子和水搅匀,看着乳白色的浆汁在碗里旋转,嗅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喝着酸中带甜的浆汁,嚼着软软柔柔的麦粒,一种舒爽惬意的满足瞬间油然而生,感觉天下再也没有比这更好吃的美味了。 

⑥那时,我们总是觉得光吃一碗不解馋,于是就吃第二碗、第三碗......,直到肚子胀得滚圆滚圆方才罢休。酒醅子虽然好吃,但是不能贪吃,因为它像酒一样也会醉人。记得有一年端午,我在外面疯玩了一上午,感觉口干舌燥,中午一回家就一口气吃了三碗酒醅子,不一会儿便觉得脸红心跳,脑袋发晕,走起路来头重脚轻,浑身感觉轻飘飘地,我以为自己生病了,就去告诉母亲。母亲听后呵呵大笑,说一定是叫酒醅子吃醉了,并让我去炕上睡一会。我一到炕上便倒头就睡,一直昏昏沉沉睡了一下午,到晚饭的时候还感觉头晕晕乎乎的。从那以后,每次吃酒醅子时,我总会记着那次醉酒的经历,就强忍着不敢贪吃了。  

⑦众所周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想,吃粽子的习俗之所以流传几千年久盛不衰,一方面是对屈原一腔拳拳爱国之情的铭记,另一方面则是对后人的淳淳教化和忠告。端午节吃酒醅子究竟起源于何时,没有史料记载,也无从考证,是否也像吃粽子一样也饱含着一段凄美的故事?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于煮酒醅子的原料——莜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尼克酸、叶酸、泛酸、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益肝和胃、养颜护肤等功效。精心蒸煮而成的酒醅子,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是体弱多病者和妇女儿童强身健体的美味佳肴。 

⑧“酒醅子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这是在家乡广为传唱的一句顺口溜,折射出了家乡人们对酒醅子发自内心的钟爱和赞美。端午节处于每年的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暑气逼人,农人们正忙着收割打碾小麦,非常辛劳,稍有不慎便会中暑生病,酒醅子自然就成了人们消暑解乏的必备美食。劳作之余,吃一碗甘甜爽口的酒醅子,既能消暑解困,又能充饥解馋,这大抵就是酒醅子倍受人们喜爱、祖辈传承的缘由吧!  

如今每年端午节,常会见到街头有酒醅子售卖,但其味涩中带苦,色泽灰暗,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母亲煮的酒醅子了,但每逢端午节,那种深烙于灵魂深处的绵长醇厚的酒香,就会在不禁意间飘散出来,弥漫在鼻翼间挥之不去,令我醉卧在儿时那些美好的记忆里,久久不愿醒来……

1.请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文章第⑤节中“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就拿着碗围坐在酒醅子盆边,瞪大眼睛看着母亲揭开棉被,取掉塑料袋”,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请具体描绘出当时的心理。(不少于50个字)

3.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如今每年端午节,常会见到街头有酒醅子售卖,但其味涩中带苦,色泽灰暗,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为什么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

5.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酒醅子飘香”的含义。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

少说是一种智慧

江旺明

①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说:“你的话应该像黑夜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大师对话语的精辟见解让人颇受启示。

②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生活和工作之中,人与人之间运用适当的语言,可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增添乐趣、促进工作。然而,话语过多、夸夸其谈,便会让人生烦起厌。

③“善言不必多,言多必有失。”历史上的文臣武将,都明白“多言必败”、“多事多患”的道理,都知道管好口舌的重要性。东汉名将马援,很讨厌议论别人长短的人,他说:“儿孙中有人有这种行为,让我难受,我宁愿去死。”清代名臣曾国藩也认为“多言失德”,他说招致品德败坏的是“长傲”与“多言”。

④话语过多,往往显示出自己的虚伪浅薄。俗语“一壶水不响,半壶水叮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看一个人,评价一个人,智者不会光听这个人是怎样说的,而是要揣摸这个人是怎么想的,更要看这个人是怎样做的。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说话之前,注重观察、审视、酝酿和蓄力,如同拉弓射箭一样,拉弓蓄力,射出去的箭才铮铮有声。麻雀每天从早到晚,啾啾叫个不停,却不引起人们注意;楚南有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⑤少说话,多倾听。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倾听自然,回归自然,净化心灵,找回真实的自己。你也可以倾听自己,与自己对话,真正读懂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加热升温,摈弃虚华与浮躁,驱逐烦恼和郁闷,创造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旋律。

⑥。对同志、朋友和家人,多一些微笑,保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面对无奈事情,淡然处之,微微一笑,若无其事,乃是最好的应对办法。面对天灾人祸,多一些微笑,保持豁达的心境和乐观的态度。

⑦少说话,多思考。多思考,就不会片面看问题;多思考,话语和行为就会少出错或不出错;多思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容易被人接受。

⑧少说话,多干事。生活和工作中难免陷入困境,不将“难”字挂在嘴上,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做出成绩后不表功、不炫耀,不居功自傲,要学会守拙,善于推功揽过。被人误解、受到委屈时,也要少说话,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⑨少说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艺术,还是一种美丽、一种智慧。记住大师的告诫,话语像黑夜星星。黑夜星星虽然少,但给人光亮,照人前进,被人欣赏,受人点赞。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用朱自清《沉默》中的语句开头,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根据文意,为文章第⑥段横线处补充适当的句子。

5.阅读下面内容,试概括出墨子的观点。你赞同墨子的观点还是本文的观点呢?谈谈认识?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硅绳,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治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  (2)亲戚之       _______________

(3)追者曰      _______________  (4)败魏师       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阿县“遂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