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与为乐者(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小草)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中庭   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B.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 余强饮三大白别   学不思则罔

D. 姓氏,是金陵人     门人甚众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遂”“亦”的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分别在原文中找一个字填空。

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     ”,乙文着重“     ”。

 

1.A 2.C 3.D 4.(月光照耀下)庭院的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和松柏的影子啊。 5.闲 痴 【解析】甲: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乙: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 年代:明末清初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B.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C.句意为:和我的一叶小舟。芥:小草。 D.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大白:大酒杯。A项的“念”解释错误,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于:在;B: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但:只;C: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溪水很深,鱼也很肥。而:顺承/并列;D: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道士的门人很多.其:他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涉及到文章的基本事件、人物的个性特征、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解答此题要采用“题文对照”的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本相应区间进行对照,核实。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遭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 4.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庭下”“空明”“交横”“盖”是此题中的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水尤清  (2)俶尔远逝  (3)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 第一、二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第四段划线句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古诗鉴赏

旅夜书怀①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②独夜舟。

星垂③平野阔,月涌④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约为途中所作。②危樯:高耸的桅杆。③星垂:星星低垂。

④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1.诗歌的首联写了                  等景物,营造了一种      的意境。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为人称道,《茧斋诗谈》评价这两句“气象极佳,极失意事,看他气不萎靡,此是骨力定。”请你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一联做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我们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武”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戈”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出它的字义:        

(2)【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古诗词:                 小说:            

(3)【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一些栏目,请仿照栏目一和栏目二,再设计一个栏目,并概括内容。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内容:收录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内容:收录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                       内容:                

 

查看答案

课文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 。  (2)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中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生出希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作者体察人间冷暖、兼天下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下兰牙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

(6)为什么我的眼泪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_______ (体裁)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你最喜欢读的是其中的《_______________》。

(2)她出身寒微,相貌平平,看似柔弱而内心刚强,极具韧性。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她”指的是______ (人名),是_____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