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秋水 ⑴对于读书,不同人读书的口味不同。年轻时恰逢文革,无书可读,就把旧的外国小...

秋水

⑴对于读书,不同人读书的口味不同。年轻时恰逢文革,无书可读,就把旧的外国小说翻出来读,什么《欧也妮·葛朗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老人与海》《死魂灵》《红与黑》……读这些名著,很开眼界,但因其都是些“批判对象”,要躲着读。也有些如《金光大道》《在田野上前进》之类的“进步书籍”。久之,便有一点感想: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是不能以它所描绘的事物大小和重要性来估量的,读书不能一概重名——无论“著”名,抑或“人”名。

⑵许多文学作品往往从小处着手,展现辉煌。席勒擅写神化的人物,比之歌德笔下浑身污垢的下层社会人物,艺术描绘上不免显得容易些,从这点上,读歌德的作品更接地气。在无名氏的《天方夜谭》中,所出场的人物都是与阿里巴巴有瓜葛的乞丐、强盗、穷人和穷人的女儿、“老爷”,没有一个官员,只有两个铁笼子作为官方的象征,一个关着强盗,一个关着“老爷”。作者选取的角度很新奇,他站在贫穷人的一边,借穷人的眼光,去看统治者——好人和坏人共同的老爷。每每回忆这些作品,其中情节和人物都清晰如昨。近年读莫言的《红高粱》,所描写的农民、土地、故事,都不是“重大题材”,但透过这些故事,这些形象,表现了人的命运是如何与社会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的,那种黄土地上的人与人、人与土地的情结,演绎着一个民族的进化史。

⑶所谓“名著”之名,往往名重一点,并不是面面俱名。作者“名气”之名亦然。《史记》里有句话:“人以颜状为貌者,则貌有衰落矣,惟用荣名为饰,则称誉无极也。”“名著”是相对的,“名气”亦非一成不变,有时就如过眼烟云。写《盐铁论》的古人桓宽,有个很生动的比方:毛嫱天下之娇人,她要靠香泽脂粉而后容;周公天下之至圣人,他要靠贤士学问而后通。“名”只是一种“气场”,要看实际的东西。 

⑷岁月倏忽,不觉霜雪盈顶,仍未改昼寝夜读之陋习。有时去书店看看,感觉书比过去多多了,琳琅满目。天雨,在家上网找书,书目更多,不输恒沙。有许多冠以“知名诗人某某”“著名作家某某”之作。所谓“著”,著名,显著也,即名声显赫,可以解释为“很多人知道的”,“很多人听说的”,但往往并不尽然。如一位自诩“某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的“名家”,在大商场门前设摊卖字,当场挥毫,不料其落笔便错,一幅字里面竟能有好几个错别字,而其润格,并不说明错别字不算钱。还听说有的“名家”作品竟是抄袭来的,为不是很“名”的原作者诉上公堂,变了斯文扫地。

⑸市场经济下,商人的思维方式介入作品创作,遂出现了炒作之“名”。36年前,英国有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在他的《蒙面舞会》出版发行前几天,他用纯金铸成一只20公分长的兔子,并用六块宝石加以装饰,在一位证人的陪同下埋在英国的某个地方,然后宣称在他的新书里有这只金兔埋藏之所的暗示,只要买来这本书,就有机会获取金兔。一时间,英国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最后被48岁的肯·托马斯挖到。而这次“活动”使他的书一下子畅销一百多万册。                                          

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当初未梦想什么“知名度”,“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韩愈)。其“名”之所成,积历史与造化之功,非一日之寒,诚如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眉之秀。

⑺有怎么样的人,就有怎么样的思想。假如他们生来是庸俗的,奴性的,那么便是天才也会经由他们的灵魂而变得庸俗、奴性;而英雄扭断铁索时的解放的呼声,也等于替以后的几代签下了卖身契。”克利斯朵夫的话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杂文月刊》2015第8期)

1.全文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有名气的作者,往往名重一点,并不是面面俱名。

B. 席勒的作品往往从小处着手,展现辉煌,因而他的作品更接地气。

C. 作者用英国儿童作家的例子表达了对炒作之“名”的批判。

D. 第⑷段加点字“名家”处的引号有讽刺作用,突出了“著名”并非都意味着名声显赫。

3.为第⑸段结尾补充一句话,对这段材料进行评论。

4.分别评述下列两则材料中人们对待名著的态度是否符合本文作者的思想?

【材料一】《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反应了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引人深思,所以值得阅读。

【材料二】《基督山伯爵》的腰封上写着“法国版《越狱》,刘翔的减压书”。大家看到这句话,争相购买,阅读热情大增。

 

1.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是不能以它所描绘的事物大小和重要性来估量的,读书不能一概重名——无论“著”名,抑或“人”名。 2.B 3.这种纯功利性的写作加炒作,离真正的有品位的阅读相差太远。 4.材料一中对《骆驼祥子》的评价从作品选材的以小见大和思想的深度入手,符合作者读书不重名的思想,材料二中对《基督山伯爵》的评价有炒作之嫌,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与作者的思想不一致。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久之,便有一点感想”这个标志性的句子可知后面的内容就是问题的答案,即: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是不能以它所描绘的事物大小和重要性来估量的,读书不能一概重名——无论“著”名,抑或“人”名。 2.这道题目考査对文章的理解,必须整体感知全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与各个选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B项的表述不准确。席勒的作品往往从小处着手的特点,并不能体现作者“读书不能重名”的观点,与文意不符。 3.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此题在评论时要注意点出纯功利性的写作离有品位的阅读相差太远。 4.本题考查针对文中的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材料一中对《骆驼祥子》的评价符合本文的思想,材料二中对《基督山伯爵》的评价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学价值,知识单纯为了吸引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不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麦田上的乌鸦

紫  慕

⑴它如同一枚血红色的风标,一直迎风飘扬在我青春的河边。

⑵许多年来,我常常怀念它,每每想起它,我就心痛。它是一只黑色的鸟,直到许多年后,我才真正地知道了它的名字,也才真正地理解了它。

⑶我的少年时代曾经有过一段游手好闲的日子,我随意地将自己宝贵的时光抛洒在诸如下河摸鱼、爬树偷果子等无聊琐碎里,直到一个初夏的午后,在村口的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边遇到了它。它匍匐在地上,气息奄奄。它是从田边一棵极高的梧桐树上跌落的,受了很重的枪伤,被几个村人围着议论。当我不经意间透过人群的缝隙望向它时,它哀伤而无助的目光很尖锐地刺痛了我年少的心扉。一瞬间,我无所顾忌地拨开人群,轻轻地将它托起,抱进怀里,然后急匆匆地向十余里外的一家诊所跑去。

⑷也许是一个少年眼中涌动的温情的泪水和苦苦哀求让诊所里的那位老医生感动了吧,他不仅为它取出了体内的子弹,还为它精心地敷药包扎伤口。

⑸后来,在我精心的照料下,这只黑色的鸟的伤势逐渐好转了。望着它日渐好转,我的心中就涌出一股说不出的喜悦。这样的喜悦就像在初夏日日疯长的麦子一样,在我的心中饱满起来,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被它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击中。

⑹它已经基本痊愈了。可以在我的屋子里来回地蹦跳走动了,但它却时常呆呆地隔着玻璃凝望窗外的世界,似乎在想着什么。起初我并未在意,但它接下来的举动却让我的心倏忽一惊。它先用尖尖的嘴巴啄了一下窗上的玻璃,接着一下,又一下,力量越来越大!到后来,它竟然站在我家的大柜上,展翅朝窗口俯冲过去,然后重重地撞在窗玻璃上。那个瞬间,我一下明白了,它是向往窗外的世界了。飞翔才是属于它的生命姿势。 

⑺而我那时是多么舍不得它离开呀,我正日日做着许多和它相关的梦呢。我正打算像一位左牵黄右擎苍的王者,将它放在我的肩上,大摇大摆地从人群中炫耀地走过呢。当我被它的这个奇异举动惊醒之后,就即刻紧闭了门窗,生怕它在我的一个不留神间飞出窗外。

⑻它大约看出了我的意图,就开始了它死命的抗争——它扇动翅膀打碎了我的暖瓶,甚至我窗台上的几盆兰花。终于有一天,我愤怒了,把它拴在我的床头。但等我回家,却发现我是多么的失败,因为它已经用自己尖利的嘴啄开了腿上的绳子,又开始在我的屋里飞来撞去。而我也分明看到,为了啄开绑在腿上的绳子,它已将自己的腿啄得血污一片了。但那一刻,我依旧不肯罢休,终于做出了那件让我懊悔终生的事情。我找来一个筐,将它扣在里面,还在筐上重重地压了一把椅子。

⑼傍晚,当我回到家,看到筐子依然静静地扣在那里时,心中顿时就有了一种胜利者的得意。暗想,它终是屈服了。然而,当我翻开筐给它喂食时,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它的身上和筐的内壁上竟然血迹斑斑。它直挺挺地仆在地上,双翅死命地伸展开,头高高地仰着,眼睛瞪得大大地望着我,但却一动不动了——它死了。

⑽它是为了要去窗外的那片麦田的上空飞翔,才如此这般决绝地和我抗争到底的。那个瞬间,于它的面前,我突然为自己无比的渺小和残忍感到羞愧不已。

⑾许多年后,当我长大成人,经历了漫漫人生求索路上的苦痛之后,一次偶然,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的一间画廊里看到一幅油画。画面上,一只黑色的大鸟,自它身后的一片被乌云遮蔽了的黑色的天空向着身下的一片耀眼金黄的麦田,极力展开它的一双大翅,如大鹏一般翱翔。那一刻,我不由地想起了少年时光里的那只黑色的鸟。于是我轻轻地走近,在那幅油画的下角上,我清晰地读到——《麦田上的乌鸦》,作者:文森特·梵高。

【知识链接】《麦田上的乌鸦》传说是印象派画家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是他自杀前几天所画。

1.文中“我”对鸟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请依据提示将表格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鸟的境况

鸟受枪伤

鸟伤逐渐好转

鸟啄玻璃、撞击玻璃

_______

鸟在筐内抗争致死

“我”的态度

心痛

_______

惊愕

愤怒

羞愧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⑴当我回到家,看到筐子依然静静地扣在那里时,心中顿时就有了一种胜利者的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它的身上和筐的内壁上竟然血迹斑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6)段写道:“但它却时常呆呆地隔着玻璃凝望窗外的世界,似乎在想着什么。”

请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它”此时的心理活动。

4.联系全文,试推测梵高画作《麦田上的乌鸦》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陈胜、吴广皆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从祠中

B.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C.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D. 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          ⑵置人所鱼腹中   ______

⑶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    ______          ⑷此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⑴阅读《水浒传》选段,结合相关情节填空。

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力,不曾见师父家生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A道:“说的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膊没水牛大小力气,怎使得动!”A接过来,飕飕的使劲,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彩。

选段中A是_______(人名),起绰号是“_______”。数日前A因为_______(情节名称)令众泼皮一起拜倒在地。

⑵古语:“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所指的梁山好汉是__________

⑶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列不属于《傅雷家书》一书的一项______

A.思想没有成熟的,不要先讲,谨慎小心。

B.高贵的精神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它经常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C.一个人妨碍别人,不一定是因为本性坏,往往是因为头脑不清,不知利害轻重。

D.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⑵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农民虽已筋疲力尽,却仍渴望太阳迟点落山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酒入诗行,揉出万种风情。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抒情言志;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送别抚友;亦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思怀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