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迷雾灯塔之光 ⑴【A】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

迷雾灯塔之光

⑴【A】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⑵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⑶“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⑷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⑸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⑹“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 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⑺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 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⑻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

⑼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

⑽“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⑾“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⑿“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⒀“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⒁“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⒂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⒃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⒄“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⒅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

⒆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

⒇“我会带更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B】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

(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蜡烛。”

(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蜡烛亮着。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

(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26)曙光从窗口射进来。科林cuān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码头。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吹在脸上,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          

(选自《格言》,有改动)

1.为重新点亮灯塔,科林做了哪些事?

2.请按照要求,任选文中A、B一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A)从意义和作用两个方面为【A】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划线【B】句。

3.科林用收集来的煤油点亮了灯塔,可是他为什么说是“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而不说是点亮了灯塔?

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科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

5.阅读全文,谈一谈你如何理解小说标题“迷雾灯塔之光”的含义?

 

1.(1)询问达非重新点亮灯塔的方法;(2)得到答案后,挨家挨户收集煤油;(3)不断地向灯塔运送煤油。 2.(A)慢腾腾:形容人说话、行动很缓慢,这是对科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科林回家走路的缓慢的样子,表达了科林心情的沉重及对父亲的担心。 (B)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海比喻成“黑暗心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所处的环境之凶险,“召唤”一词将灯塔拟人化了,赋予灯塔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表达了科林对父亲的爱。 3.因为“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或者“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蜡烛会在圣诞节带给人平安,会使父亲平安地返航回家。这表达出科林美好的心愿,表达出科林对父亲的深深地的爱。 4.从科林向达非先生询问点亮灯塔的方法和挨家挨户地去收集煤油,可以看出科林聪明能干,懂事,有主见,做事执著果断;从科林看到圣诞节前夜还没有归航并且心情非常沉重,可以看出科林关心亲人、爱父亲。 5.表层含义,即科林重新点燃的、在迷雾中指引方向的灯塔之光。深层含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询问达非重新点亮灯塔的方法;得到答案后,挨家挨户收集煤油;不断地向灯塔运送煤油。 2.(A)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品味文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需要分别分析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整理解答即可。即: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或答科林担忧父亲)。(B)句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考虑运用了描写,还是使用了修辞,或者词语运用准确。然后结合句子的含意进行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答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 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因为“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蜡烛会在圣诞节带给人平安,会使父亲平安地返航回家。这表达出科林美好的心愿,表达出科林对父亲的深深的爱。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科林是个聪明、懂事能干、有主见、做事执着、果断、关心亲人、爱父亲的孩子(答出三点即可)。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得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5.本题是对题目作用的考查。要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分析。题目的含义要注意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还有双关的题目的两层含义。本文中既指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2)人物的身份有时能从着装体现出来。请结合你对以下人物的了解,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选项。

宋江全伙受招安时,众人皆戎装披挂,惟有四人特殊:吴用纶巾羽服,公孙胜,鲁达,武松皂布直缀。

A.破布旧衫   B.鹤氂道袍   C.黑绿罗妖   D.烈火僧衣

 

查看答案

(题文)(2015年中考湖南长沙卷)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 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 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

②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 《卜算子 咏梅》

③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浣溪沙》)

④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形容。(《出师表》中的原句)             

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______________。青山依旧在,_________

⑥语文课上,大家以“秋”字开始了飞花令,有诗,有词,不亦乐乎。

A同学:秋风萧瑟

B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

C同学:洛阳城里见秋风

D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人有一颗恬淡安yì(1)之心,才有人生最美的画境。繁忙的生活中,记得时常抬头望望天上的月亮。因为望得见月亮那双清chè 2 的眼睛才看得见世间的一切美好,看得见luòyīng-bīnfēn 3  、云淡风轻。

 

查看答案

附加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题目。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正是:假黑旋风真捣鬼,生时欺心死烧腿。谁知娘腿亦遭伤,饿虎饿人皆为嘴。

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次日早晨,李逵却来收拾亲娘的两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圣庵后掘土坑葬了。李逵大哭了一场,有诗为证:沂岭西风九月秋,雌雄虎子聚林丘。因将老母残躯啖,致使英雄血泪流。猛拚一身探虎穴,立诛四虎报冤仇。泗州庙后亲埋葬,千古传名李铁牛。

1.李逵本来想把娘亲接到梁山泊享清福的,是什么原因让他不雇车马走大路而要孤身背母走偏僻小路置身险境,最终酿成惨祸呢?

2.结合选文说说李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同是为民除害,武松杀一虎被称为“打虎英雄”,而李逵杀死四虎反而没有武松出名,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