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作文。 近日,一则广告刷屏朋友圈,讲的是初到美国八天的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作文。

近日,一则广告刷屏朋友圈,讲的是初到美国八天的留学生要在聚会时贡献出一盘番茄炒蛋,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做,于是发微信求助自己的妈妈。为了教会儿子番茄炒鸡蛋,妈妈从睡梦中爬起来,在厨房录了一段视频。最后男孩的番茄炒蛋得到了外国朋友的集体点赞,而他经朋友的提醒才发现,母亲录制视频时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与感受,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范文: 母亲的爱 母爱是一种无私的感情,母爱像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我们心田,虽然悄无声息,但它让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感受到了雨后的温暖。 母爱是伟大的,它不要任何报酬,尽管在它温暖的阳光之后换来的是一阵无情的狂风暴雨。 一岁时,妈妈把刚切好的一块生日蛋糕捧到我手里时,我无情地把蛋糕扔得远远的。然后无缘无故地大哭起来。 五岁时,为妈妈没给我买零食而与妈妈发脾气。 八岁时,因为心情不好而故意找茬儿和妈妈吵架。 九岁时,妈妈叫我多穿一件衣服,天冷,我说妈妈啰嗦。 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和妈妈吵嘴,有一次,一吵就四天没和妈妈说话。 看书正看到入迷时,被妈妈一句话就从书的世界里给拉了回来。于是对妈妈大发脾气,其实过后我也挺后悔的,觉得自己实在不应该。但妈妈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照样用她一惯的语气对我说话,照样给我做饭。 有时候,在和妈妈撒谎时,妈妈的语气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和气,我知道妈妈是那么的信任我,而我却利用妈妈对我的信任来欺骗她,我心里感到酸酸的,感到非常难过,非常懊悔。 懊悔过了,又是一次和妈妈的风雨大战。中午,妈妈坐车跑了四五公里回来专门为我做饭。而在饭桌上小谈时,又因为某些事情和妈妈大吵,摔筷子,碗里剩下半碗饭,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啪!把门砸得巨响。妈妈只有孤零零地吃完剩下的饭菜。妈妈去上班时,仍用甜美的声音和我道别,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时我气也消了,也甜甜地和妈妈说“再见”。 妈妈的爱最无私,虽然我给她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她给我的永远都是温暖的阳光。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作文。要抓住最关键的一句话“而他经朋友的提醒才发现,母亲录制视频时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所以从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角度立意为好。当然,也可从留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角度来展开,也是一个不错的立意。如果把立意放在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角度那就跑偏了。 点睛:材料作文怎样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一、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二、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那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献曲求诗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则青巾紫裘笛而已_______

(2)坡笑而_______

2.翻译句子。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既 奏 新 曲 又 快 作 数 弄 嘹 然 有 穿 云 石 之 声 坐 客 皆 引 满 醉 倒

4.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______

(2)无与为乐者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

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此文中,苏东坡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④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⑤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⑥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⑦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⑧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⑨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⑩“按时看日出”, 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11)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12)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13)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

(14)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由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预期一模一样。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是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

(15)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16)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17)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

1.文章以一封信开头,请分析其作用。

2.第⑤段想象丰富,用词新颖别致,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3.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处的含义。

(1)“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2)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4.“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这句话应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3.“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