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她紧张地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2)萨拉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4.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1.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 2.(1)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和矛盾。 (2)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3.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4.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5.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文的整体阅读能力,涉及的考点有梳理文章情节、分析段落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有创意的解读等。 1.通过已给的信息知道格式应是四字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有用信息,用语言概括。“目睹爸爸救船”的情节在第④—⑤段,根据第⑤段的“颤栗”一词可分析出当时的心理是“颤栗不安”;描写“决定独自点亮灯塔并守护亮光”的段落为第⑥段,根据萨拉的“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的语言,可看出其坚定执着的心理;文章第⑦段写萨拉得到爸爸的肯定,由末段“心里充满了自豪”可看出其激动自豪的心理。 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入手。从内容上分析,“20艘渔船”“看不到湖的对岸”,写出了渔船数量多,湖的面积大,间接写出了爸爸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结构上看,这里交代渔船的数量,为下文写爸爸出海救船埋下了伏笔,为下文爸爸和渔船在灯塔的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点睛:常见句子的作用:A段首句: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②交代起因或缘由;③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④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激发兴趣;⑤引出下文,为后文提出观点或主要人物、事件埋伏笔、做铺垫。B文中:①过渡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②引出下文,为后文提出观点或主要人物、事件埋伏笔、做铺垫,照应前文。C段尾:①总结全文,深化主题;②照应前文,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紧凑;③启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道题可以换个问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萨拉身上的品质特征。如萨拉在父亲遇难时能够坚定地点亮灯塔,可看出其坚定、勇敢、有主见的品质;独自一人在灯塔守候时,能承担起父亲的工作,可见其独立、坚强的品质;父亲交代萨拉不要随便碰那盏灯时,萨拉能遵守父亲的交代,可见其专注的品质。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结合萨拉经历磨难后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回答本题。如从萨拉坚强独立的品格入手,可以写自己在成长中,摆脱父母的溺爱,生活中遇到困难主动找原因,勇敢面对困难,不寻求父母的庇护等;从萨拉做事专注的品质入手,可写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急躁,反复回顾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知识方法,努力寻求解题方法,最后攻克一道又一道难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十全九美也是美    舒乙

①有一回,郑振铎先生应邀到老舍家,看老舍收集的小古玩。老舍和郑振铎是老朋友了,无话不谈。

②郑振铎先生当时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是文物方面的大家。他以专家的眼光看了老舍先生的收藏,然后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话:“全该扔!”

③老舍收藏的小古玩虽然从整体上看是很漂亮的,但其中有些却有一些瑕疵,让郑先生看不上眼。譬如,有一条不明显的小裂纹,或者有一个小缺角。老舍听了之后,也没生气,愣了一小会儿,笑着,也说了一句话:“我喜欢!”

④随后,老舍先生从柜中拿出一个小瓷碟,是浅蓝色釉子的,碟的中部有一个紫红色的图形,像一个大的、加长的逗号,很随意,很潇洒,好像是随便勾抹出来的。老舍先生指着这笔大“逗号”说:“您瞧,多漂亮,神来之笔呀!”郑振铎先生虽不说话,却点了点头,似乎也同意这东西真好看。大概他也认为这是随性而为的,刻意做反倒做不出来,有天然之趣。

⑤一个“全该扔”,一个“我喜欢”,无意中道出了两种判断事物的标准。

⑥他俩的观点其实都是有道理的,虽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是纯粹从文物专家的角度出发,以为有瑕疵的,哪怕是微小的毛病,只要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便都不可取,不值得保存,没价值;另一个则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自己看着美,又觉得特别有意思,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便留下来收藏,不太在乎年代是否久远、是否属于绝对稀有,或者是否出自名家、官窑。

⑦这两种观点,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当然,后者的所谓主观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是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表现为一种自信和以“我”为中心。

⑧更何况,维纳斯女神像和《富春山居图》,甚至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本身都是残缺的,却也依然是大家公认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巅峰。

⑨由这几个特例可以看出,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性的高低是第一位的判断标准,哪怕缺胳膊少腿都没有关系。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代表,是绝对高峰,无人能比,谁也迈不过去。艺术第一!

⑩是的,十全九美也是美。

1.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第⑤段“一个‘全该扔’,一个‘我喜欢’,无意中道出了两种判断事物的标准。”这两种判断标准分别是什么?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全该扔:                                                                      

我喜欢:                                                                       

3.选文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末尾说 “艺术第一”,可是当今社会,艺术却与金钱、商业化不可分割,例如,书法绘画展览与车展、房展联姻,歌星、影星、球星的商业活动的频繁……到底艺术该不该商业化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哀 溺 文     柳宗元

   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 ①永:永州;②氓:百姓;③绝:渡;④寻常: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⑤蔽:蒙蔽。引申为看不清简单的道理;⑥货:这里指钱。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善游__________             (2)千钱________

(3)有顷__________           (4)溺死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B. 氓咸善游              渔人甚异(《桃花源记》)

C.                     欲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D. 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      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句子翻译。

(1)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本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诗歌的后两句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句中“伴”字用得好在哪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学海撷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下列一段话中蕴含的物候规律。(2分)

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选自当代作家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我的解释:                                                        

                                                                     

2.【关注气候】2014年夏季,中国南方持续高温,局部地区暴雨成灾;北方则连续数月干旱,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各地轮番上演的极端天气正是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之一。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关注气候变化的重大意义,学校宣传栏拟贴一副对联,上联是“关注气候变化”,请你对出下联:                                  (2分)

3.【口语交际】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请你各写出一个;但有些反映的又不合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加之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因而班级王飞同学认为再依靠成语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呢?(4分)

     成语:             谚语:                                

劝说:                                                                              

 

查看答案

默写。

(1)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3)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4)月黑雁飞高,                   。 (卢纶《塞下曲》)

(5)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6)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7)《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