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

古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6)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随君直到夜郎西 (2)峨眉山月半轮秋 (3)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一夜征人尽望乡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6)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郎”“逢”“尽”“笃”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论语》(节选),完成小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2分)

学而不思则(        )    思而不学则(        )

2.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2分)

不亦乎(         )  温而知新(                  )

3.下列划线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臣卑鄙    B.可一战    C可调素琴    D.皆美于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小题。

《论语》十则

(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亦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下问(可耻)

C.为人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乎(诚实)

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不愠    水落石出者

C.可为师矣     一战

D恕乎          不善者而改之

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查看答案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          (罔:有害)

B.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这)

C. 切问而近思            (切问:急切地追问)

D. 我独亡                (亡:死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时习之            学不思则罔

B. 仁在中矣            恕乎

C. 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其奇者

D. 如日月之食            寒暑易节,始一反

3.翻译。(3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人不知而不温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时习之    B. 不思则罔    C. 曲肱枕之    D. 切问近思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查看答案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______

(2)是以谓之“文”也______

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 “文”

(2)

3.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5.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