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 “我与一本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请以 “我与一本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 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我与一本书的故事 书是良师益友,书是知识的海洋。我从小就爱看书,对我来说,是“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从我咿呀学语的时候,书记已经占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妈妈在报社给我订了许多儿童书刊,那里面五颜六色,绚丽无比的片深深地吸引了我。每天,都要吵着让妈妈给我讲书中的故事,至今令我难忘的有孔融让梨、井底之蛙、拔苗助长…… 慢慢地,我认识了一些字,就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自己读了。记得第一次看的童话书,是妈妈送我4岁的生日礼物。里面不仅有精美的图片,还有注音,让我津津有味地读完拉我那本书。那本书的第一个故事是龟兔赛跑,读完后,我还在生日会上绘声绘色地表演了一番。表演过后。家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奶奶还使劲地抱着我亲了又亲。听着一阵阵的夸奖声,一种从未有过幸福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灵。从此,我对书更是爱不释手。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丰富了我的头脑,也让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到了三年级,作文走向了我。妈妈常对我说;“ 作文是表现喜、怒、哀、乐的一种文学体现,要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里面就少不了一些华丽、动情的词句。就这样,只要我一有时间就会似春蚕咀嚼桑叶一样,如饥似渴地读各种各样的书,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都借鉴下来。有几次,老师还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在班上动听地朗读了出来,我的作文还多次被红领巾广播站采用并播出……每当我取得一丁点的成绩,我的心里都像吃了蜜一样甜,万分感谢我的好朋友——书。 天长日久,我对儿童丛书感到太不过瘾了,就开始到图书馆像一匹饿狼、一样,贪婪地读着。我爱李白的豪放、飘逸,他让我跨进时空隧道,行遍盛唐万里河山,欣赏秀丽神奇的美景;我爱杜甫的忧国忧民,他充分体现了朝廷收复失地的希望的信心;我爱《唐诗三百首》,他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有书陪伴的日子真是快乐!书,它让我开拓视野;他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哲理;让我获取知识;让我快乐健康地成长。书,是我们人类最好的礼物,他引领我们扬起美丽的翅膀,飞向幸福的彼岸。 【解析】审题时必须首先明确你要写的故事跟哪一本书有关,你和这本书之间有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可以写渴望得到一本书的刻骨铭心的经历,可以写好书带给人成长的事例,还可以写自己如饥似渴读一本书的享受。要抓住生动有趣的细节把文章写得形象一些,得到读者的共鸣。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徐立新《母爱不失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给他打电话时,费德兰正在公司里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后,你带着我去姨妈家借一台收音机,晚上我要听广播。”

望着窗外正飘着的大雪,费德兰试探着回答:“今天太冷了,我们改天再去取,行吗?”

“不行,就今天!”妈妈语气坚定。

“好吧,那我提前下班,然后就开车送您去。”

挂上电话后,费德兰无奈地摇了摇头——母亲的脾气真是越来越古怪了,居然突然想起要听广播!

下班后,费德兰先去学校接了正在上三年级的儿子菲利普,然后打算带着他和母亲一去了姨妈家。美国东部的冬天异常寒冷,可是母亲却一点也不在乎,早早就下了楼,站在大雪中等待着费德兰。

把收音机借回家里,已经是晚上18:00了,一回到家里,母亲便又立即进了厨房,然后关上门,自顾自地在里面忙起了晚餐,谁也不让进。

“老爸,奶奶为什么要这个破玩意,你和妈妈的手机不都有广播吗?而且家里的电脑也能在线收听呀。”菲利普手中拿着那台古老的收音机,一脸的不解。

费德兰并没有向儿子解释这一切,只是说:“只要奶奶能开心,我们就应该去做,毫无条件地去做,不是吗?”

菲利普点了点头。

20:00,厨房的门终于开了,母亲捧出了一个大的奶油巧克力蛋糕:“儿子,生日快乐!”

费德兰被感动地差点要哭——母亲居然记着他的生日,而且还记对了,他自己都完全忘记了这码事。

除了蛋糕外,当天的其他饭菜也全是由母亲做的,虽然其味道大不如前,但是,费德兰吃得很开心。

吃完晚饭后,母亲对费德兰说:“儿子,现在你把广播调到波士顿电台吧,妈妈为你点了一首迈克·杰克逊的歌,你最喜欢的。妈妈祝福你生日快乐!”

费德兰更惊讶了,他大声地说道:“真的吗?妈妈您没骗我吧!”然后上去把母亲紧紧得搂在怀中。“是的,还有20分钟就到了,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吧!”

21:00到了,波士顿电台里传来“世界新闻”的栏目内容,费德兰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向母亲解释。但一秒钟后,他又转悲为喜——母亲不知何时已经在他的怀中沉沉地睡去了,根本无需解释。

是的,母亲太累了,为了帮他过这个生日。

费德兰就那么静静地把母亲抱在怀中,一动也不动,尽管他的胳膊因此变得越来越酸,但是这能让母亲好好睡会,母亲有多久没有这么沉地睡过了。

一个小时候,母亲醒了过来,“天呀,我怎么睡着了?儿子,你听到他们念你的名字和我为你点了歌了吗?”母亲一脸的愧疚。

“听到了,听到了,妈妈,我真的很感动,谢谢您!”

“奶奶,奶奶,我也听到了,好酷的一首歌!”懂事的菲利普也在一旁帮腔。

“那就好,我在半个月之前就给电台写了点歌的信,好早些排上号。我真怕他们忘了这事——你知道每天点歌的人都有很多。”母亲兴奋地说到。

“是的,他们把我排上号了!”费德兰激动地回应着,眼里闪动着泪花。

“别激动,更不要轻易流泪,你都15岁了,开始变成一个大小伙子了,妈妈为你骄傲。”

“我知道,谢谢妈妈,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那么现在我们进屋去睡吧。”

母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把母亲扶进房间后,返回客厅的费德兰用钥匙打了一个抽屉,从中取出了他藏起来的电台退给母亲的信,一共整整15封,每封上都写着:“请你们务必在广播里播出我儿子的名字,他一直很喜欢你们的节目,他是一个坚强懂事的单亲孩子,求求你们了。而电台的回复信上则都写着“点播节目已经于13年前停播了,请勿再重复写信。”

母亲患中度失忆症已经多年了,很多事都已经忘记了,包括她不断重复写点播信,但是母亲居然还能记得他的儿子的生日,尽管她已经无法记得如今的费德兰已经是一位快40岁的中年男人了。

费德兰依然很开心,因为他每天回来还能看到母亲,还能对着她叫声妈妈,这就已经足够了,这是幸福的欺骗,费德兰做得很甜。

(选自《环球人物》2012年第29期)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请结合上下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美国东部的冬天异常寒冷)的作用。

3.文中的“母爱”应是对费德兰而言,为什么还要多次写到菲利普?

4.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⑴一回到家里,母亲便又立即进了厨房,然后关上门,自顾自地在里面忙起了晚餐,谁也不让进。

⑵返回客厅的费德兰用钥匙打了一个抽屉,从中取出了他藏起来的电台退给母亲的信,一共整整15封。

5.文章以“母爱不失忆”为题,有什么含义?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房间里的大象   (刘喻)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但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③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文革期间,当学生们用皮带抽打老师、或者造反派暴力批斗“走资派”时,也有很多围观群众感到不忍,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回过头去。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④这就是“房间里的大象”,“皇帝的新装”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但“皇帝的新装”只是个隐喻。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只大象。成百上千个人坐在一起煞有介事地开会,但谁都明白这个会只是个橡皮图章而已,在那个会议厅里,同样站着一只大象。

⑤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⑥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⑦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⑧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⑨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

⑩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房间里的大象”指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请列举一例证明第⑥自然段划线处所阐述的道理。(文学作品和生活实例皆可)

4.简述第⑦自然段的论述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陈涉世家》)

【乙】宋淳化间,青城县民王小波聚众起兵,谓众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贫民多来附。小波死,众推李顺为帅。顺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入据成都。遣兵四出,北抵剑关,南距巫峡。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上使外将兵    _________      ⑵乃丹书帛曰“陈胜_________

⑶吾贫富不均  _________      ⑷所向州县开门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录用材能,存抚良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乙】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李顺是用什么办法均贫富的?

4.结合【甲】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陈涉是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 池

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①叶齐。

川口②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注释】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②川口:河口。

1.诗中池水有什么特点?植物有什么特点?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所展现的景象。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实践: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们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你班准备开“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