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其实很简单 ①深冬的一天,我乘52路电车回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其实很简单

①深冬的一天,我乘52路电车回学校。车厢里不算拥挤,有人蜷在座位上,有人低头摆弄着手机。我在车的后门口站着,旁边坐着一个老妇人,花白的头发、粗糙的皮肤、褪了色的军大衣,一看就是乡下来的。她把一个大大的编织袋子放在过道上,脏兮兮的,我皱皱眉头,下意识地把脚挪了挪。

②离学校还有一站,车门打开,一股强劲的冷风灌了进来,让人禁不住打个寒噤。上车的是一个小伙子,他向车厢里张望了一下,里面已经没有空座,便一边抓着扶手,一边慢慢往里移动。

③老妇人突然站了起来,招了招手:“来,小伙子,过来坐。”我不由得一怔,这老太太,竟然要给小伙子让座,真有意思!我往旁边瞄了一眼,发现周围人也纷纷投以异样的眼光,老妇人却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也许她马上就要到站了吧,可我分明在她旁边都站老半天了,要让座也应该先让给我呀!

④小伙子慢慢挪了过来,一边道谢,一边坐下。我这才发现,他的腿脚不太灵便。这老太太,心倒是挺细的,不过这一车的人,怎么就显出她来了,真是的!我不由得撇了撇嘴。

⑤到站了,我匆匆下车。好大的风啊,我把围巾重新裹紧,正待要走,听到身后有人在喊:“姑娘,俺跟你打听一下,到省立医院还有几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的那个老妇人。

⑥“省立医院?”真是莫名其妙。这老太太,没到站就把座让给别人,结果还下错了车,简直是有毛病!看着她冻得哆哆嗦嗦的样子,真是既可怜又可气,“还有两站呢,你怎么现在就下来了?”

⑦老妇人似乎没有在意我冷冰冰的语气,咧嘴笑了:“呵呵,刚才那个小伙子腿脚不好,站在那儿俺心里怪不舒坦的,就给他让了座。”“你这么大岁数,要让座也轮不到你去让啊!再说,就算让座也没必要没到站就下车啊!”我越发怀疑起她的智商。

⑧“姑娘,你不知道,看他走道那么费劲,俺就想起了俺那住院的儿子,都是妈的孩子,看着心疼啊!”老妇人哧溜了一下鼻子,“俺这么一大把年纪给他让座,他在旁边坐着肯定不自在。反正这电车一会儿一趟的,俺就说到站了,就下了车。”

⑨我一下子愣住了,呼啸的寒风吹进我张大的嘴里,我却感觉到心中有一股暖流随风涌动,它冲走了我心底私欲的泥沙,融化了我心上冷漠的寒冰,催开了我心中温情的花朵。一时间,我不知说什么才好。看到她还吃力地拎着那个大编织袋子,我赶忙伸出手来想帮她一把,就在搀扶她的一刹那,突然感觉到,老人的一只袖管竟然是空的!

⑩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简单,简单到仅仅是出自母亲的本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别人的孩子;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高贵,高贵到在施爱的同时仍惺惺相惜地维护他人的尊严。这,才是爱的真谛啊。                        

(原文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身上最让你感动的一点是什么。

3.选文第⑨段划线句 “它冲走了我心底私欲的泥沙,融化了我心上冷漠的寒冰,催开了我心中温情的花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阅读第⑩段,结合加点词“简单”和“高贵”的含义,说说你对“爱的真谛”的理解。

5.假如文中的小伙子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用第一人称写出他的心理活动。

 

1.一个残疾(独臂)的老妇人,给一个残疾小伙子让座,为维护其尊严而提前下车,令“我”感动。 2.答案示例:(1)残疾老妇人给残疾小伙子让座,她的慈爱、善良让“我”感动。(2)怕小伙子心里不自在而提前下车,她在施爱的同时能维护其尊严让“我”感动。(3)第③段中老妇人招呼小伙子:“来,小伙子,过来坐”,她乐于助人的品质让“我”感动。 3.运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妇人的高尚品质给我带来的触动(让我丢掉了自私冷漠,重拾温情)。增强语言气势,有很强的感染力。 4.“简单”意为容易,“高贵”意为高尚。能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他人,爱就是容易的;在施爱的同时又能维护其尊严,爱就是高尚的。这就是“爱的真谛”。 5.示例:什么,老大娘是为了给我让座才提前下车的?这让我怎么过意得去呢?她竟然也是残疾人?太让我震惊了!她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别人,太让我感动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本文主要叙述了一位残疾老妇人,为一个残疾小伙子让座,为维护其尊严而提前下车令“我”感动的事。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提炼。本题要求找出老妇人令人感动的一点加以阐述,实则为老妇人的精神的概括分析。文中的老妇人令人可敬之处有很多,如:年老的她为小伙子让座,善良;为了小伙子的尊严而提前下车,表现其在施舍爱的同时尊重别人;关爱残疾小伙子,自己却也是一位残疾人,表现其一心只为他人等,选择其中的一点来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从画线句子内容来看,主要运用了排比与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妇人的行为给我的感受,增强语句的气势。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语境来分析,“简单”是指让座的行为很容易;“高贵”是指老妇人用心去关爱残疾小伙子的精神高贵。二者相结合,意思是说一个自身不易的人,在关爱别人的同时还懂得去尊重别人,维护别人的尊严,这才是真正的爱,才是“爱的真谛”。 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想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想象要与主旨相符,不能不着边际,还要注意用第一人称。这里可以围绕着小伙子的感激与敬佩展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 诗中对海洋摹其形, 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 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 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温馨是一种境界。它是粗茶淡饭中的欢笑,是生活清贫中的【甲】(坦然 坦诚)是困苦中的容,是艰难中的【乙】(和睦 和蔼),是面对一切不幸,却拥有理解和欢悦,是平平淡淡的体贴和相守...... 它是渗入静 mì( )树林中的阳光,射出丝丝光束,织出宜人景致;妻子 xián( )熟地操持家务; 奶奶笑吟吟 地牵着孙子去玩;一次深情的注视,一声“天寒了,多加一件衣服”的叮嘱,一句“你是否仍然爱我”的追问......透过这些惬意的温情,使我们分外陶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静 mì___            Bxián___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向。

甲: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是个病句,请写出正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 《秋天的怀念》秋天萧条景象衬托“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C.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D. 《济南的冬天》围绕“温情”这一特点,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城、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

 

查看答案

诗人普希金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请以《亲切的怀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②立意  正确,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3)文章里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  笑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