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超强记忆力不足取 万维钢 ①凭借电视史上最“兴师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超强记忆力不足取  

万维钢

①凭借电视史上最“兴师动众”的道具组、一众脑力强大的素人选手、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江苏卫视《最强大脑4》于2017年1月霸气回归荧屏,再次引发收视热潮。而社会上不少训练超强大脑机构因时而起,这也让不少人质疑:过度宣扬超强记忆,会不会误导观众特别是学生痴迷于拥有超强记忆力而荒废学业。

②其实,世界上有很多功夫可以把“简单”积累成“复杂”。比如你研究过很多数学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在你大脑中发生化学反应,让你举一反三甚至上个档次,“从量变到质变”。但是记忆功夫,量变永远是量变,你背诵了很多位圆周率,也就是如此而已。思想的质变不容易观测,而记忆力的量变很适合表演,人们一提“最强大脑”,首先想到的是记忆力。但是关于记忆力,我们得知道三点:正常人也可以练就超强记忆力;再强的记忆力也不能“把胳肢窝变成海参”;超强记忆力反而有害。

③记忆数字的民间训练方法是“谐音记忆法”,专业选手的技术是“形象化”。所有专业记忆力比赛,本质上比的都是想象力。参赛人大多是普通人,只不过经过艰苦的训练,记忆力之外没有其他特长,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天才。有些疾病会导致超强记忆力,比如“学者综合症”“阿斯伯格综合症”,这些都与自闭症有关。美国人Kim Peek患有自闭症。他的大脑没有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的最重要的联合纤维,小脑也损坏了,直到4岁才学会走路,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发怒。但Peek可以同时阅读两个书页,左右眼各看一页,只一遍就能完美记住内容,永不会忘记。他曾在图书馆里向测试者背诵看过的任何一本书,据说他记住的书超过12000本。Peek的故事被拍成电影《雨人》。雨人虽然过目不忘,却不能理解自己背诵内容的意思。Peek曾经靠神奇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在一个小公司做会计,但是10年后,被一台计算机和两个真正的会计取代了。

④在书本匮乏、昂贵的年代,你出口成诵,别人会肃然起敬,现在人人都有手机能随时记录和查找任何东西,还投入时间金钱训练超强记忆力就荒唐了。很多真正厉害的大脑自带超强的记忆功能,比如冯诺依曼、钱学森等,但这是这些牛人大脑的副作用,绝非安身立命之本。一般人的记忆力有限,给你看一张照片,过段时间你大概只能忆起几个物体的概念而不是细节,如此不精确的记忆何以让我们生存下来?这恰恰是进化的优势!忽略细节,才能抓住要点。贵人多忘事,是因为“贵人”要思考优先级别的事情,对于他们,想象力应该用在创造上而不是努力记住小数点后面很远的数字。真正实用的人才,读书得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而不是训练超强的记忆力去背诵电话号码和火车时刻表。

⑤事实上,超强记忆力不但对学习无益,还可能有害。我们所学的知识有很强的结构性,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根据知识的逻辑和原理记忆。超强记忆法则是用想象力另外建立一种联系,是把码好的乐高积木拆开、重新排列,不但多此一举,而且具有破坏性。超强记忆法用得越多,理解度可能越差,练习超强记忆力不是做学问的正途,是邪道。虽然有参加记忆训练的人表示,自己因为记忆力提高,考试成绩变好,可是我要说如果把练习记忆力的功夫直接花在准备考试上,成绩会更好。(选自2017年1月《新华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从《最强大脑4》回归荧屏这一事件说起,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③节划线句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节列举有超强记忆力的冯·诺依曼、钱学森等人,是不是与本文观点矛盾?

4.认真阅读第⑤段,理清本段的论证思路。

 

1.(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本文的论点“超强记忆力不可取”。 2.摆事实(举例论证),列举患有自闭症的美国人Kim Peek因拥有神奇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在一个小公司做会计,后被一台计算机和两个真正的会计取代了的实例,有力证明如果仅是拥有超强记忆力,并不能真正安身立命,从而证明了本文观点:超强记忆力不足取(或者“超强记忆力有害”、“超强记忆力不但对学习无益,反而无益”)。 3.不矛盾,冯·诺依曼、钱学森等人虽然大脑自带超强的记忆功能,但这仅仅是大脑的副作用,绝非靠此安身立命。他们的成功还来自他们超强的想象力、勤奋钻研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等。这进一步论证了“超强记忆力不足取”这一观点,也使论证更加严密。 4.首先亮出“超强记忆力不但对学习无益还可能有害”的观点;接着采用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练习超强记忆力不是正途是邪道;最后驳斥有些人认为训练了超强记忆使成绩变好的说法,说明如果直接备考同样取得佳绩,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解析】 1.试题分析:注意《最强大脑4》所处的位置是开头,又是议论文,所以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超强记忆力不可取”。 2.试题分析:要明确论证的方式,举例、对比、引用等。此题为举例论证,然后解释举了什么事例,论证什么。 点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要明确辨析。此题为举例论证,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答出不矛盾,然后分析事例的内容,再分析和中心论点的关系。语段的内容:他们的成功还来自他们超强的想象力、勤奋钻研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等。中心论点“超强记忆力不足取”,二者不想违背。 4.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思路:提出观点—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驳斥有些人的说法—证明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及陈涉起,沛(沛县)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官名)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借此胁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邦)。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陈说)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 忿恚尉   (       )    B. 第令毋斩(       )

C. 今欲之(       )    D. 沛父老(       )

2.下列四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樊哙召刘季     沛后悔    B. 激怒其众       应诸侯

C. 背之           诛萧、曹    D. 陈胜自立将军    立以沛公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B. 且/壮士不死/即已

C.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 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刘季乃书帛射城上

5.陈涉、吴广发动起义,沛令响应起义,他们的基本策略共同的一点是什么?陈、吴发动起义取得成功、沛令响应起义却遭杀身之祸,原因何在?请分别作简要的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zé)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瓯(ōu):杯子。

1.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结合“草深” 、“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路怒症”概念最早来自国外心理学。随着中国汽车数量增多,这一问题也受到国内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阅读下列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5月3日下午,一段35秒视频在网上疯传:在成都市娇子立交处,一名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随后男方公布一段行车记录视频,因女司机多次故意变道别车并挑衅,使男子车内孩童受伤,车子险些撞到路边行人酿成车祸,男司机逼停痛殴女司机。这段视频引发数万网友转发并热议。          

(摘自《百度新闻》)

【材料二】随着汽车时代到来,“路怒症”正引起社会关注。有的人平时温文尔雅,但一开起车就变脸,动不动就爱上火,胡乱变线、强行超车、闯黄灯、骂粗口……不少司机在面对糟糕的交通状况时都曾经有过上述的表现,对此,专家称之为“路怒症”。

                                            (摘自《浙江日报》)

【材料三】网友“wandex”认为:交通堵塞是导致路怒症的一个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他在留言中声称是工作、生活、失业等压力,破坏了人们的好心情。

网友“匆匆”认为:还有些路怒症的司机喜欢在马路上和其他司机竞争,超过对方就高兴,被对方超过就懊恼。

( 摘自《百度贴吧》)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什么是路怒症。

(2)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探讨引起路怒症的原因。

(3)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请你拟一条针对路怒症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五一节那天,500多名建设者放弃休息的时间,奋战在五凤口高架工地一线,掀起“奋战120天”劳动竞赛。②旋挖钻、高压旋喷机、吊机、挖掘机等20多台施工机械奏鸣着,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建设者正在进行明挖隧道的施工。③由于是劳动节,指挥部准备了猪肉、啤酒、毛巾、洗衣粉和慰问品,慰问劳动者。④劳动之余,项目部还为大家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建设者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劳动之中,适当地放松身心。 

⑴第①处成分残缺,应在           (词语)后面增补          

⑵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⑶第③处不合逻辑,应将           改为           

⑷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                        互换位置。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我见到的第一个人样子枯瘦,双手和脸黑的就像刚刚被烟熏过一样,头发、胡子一把长,衣衫褴褛,有几处都被火烤糊了,他的外衣、衬衫和皮肤全是一种颜色。八年来他一直在从事一项设计,想从黄瓜里提取阳光,装到密封的小玻璃瓶里,遇到阴雨湿冷的夏天,就可以放出来让空气温暖。他告诉我,他相信再有八年,他就可以以合理的价格向总督的花园提供阳光了;不过他又抱怨说原料不足,请求我能否给他点什么,也算是对他尖端设计的鼓励吧,特别是现在这个季节,黄瓜价格那么贵。我就送了他一份小小的礼物,因为我那位老爷特意给我准备了钱;他知道,无论谁去参观,他们素来都是要钱的。              

(1)本段文字节选自《格列佛游记》,其作者是               

(2)我在科学院还有什么见闻?请概括出两点 

(3)作者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