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⑿“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⒅“谁?”

  ⒆“骆驼呀!”

  ⒇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第⑥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 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 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D. 第⒂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1.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爸爸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3.D 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细致生动地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5.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6.“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是对骆驼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一定要搞明白一个道理:作者不是为写骆驼而写骆驼的,写骆驼是为写人服务的。 点睛: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2.试题分析: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因为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爸爸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要从⑧到⒁段去分析答案,要考虑到年龄与阅历的差异。 3.试题分析: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第⒂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D。 4.试题分析:欣赏语句。此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即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用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细致生动地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反复是为了强调,强调骆驼不紧不慢的样子。 5.试题分析:. 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年龄与阅历的差异决定了视角的不同,也决定着情感的差异。先是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是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总之,都落到一个重要的节点“童年”上。 6.试题分析:考查标题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内容上:“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结构上: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引出下文冬季发生的事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对“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的原因,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得少。

B. 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

C. 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D. 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西方学者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

2.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文意,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昆曲

叶圣陶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     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 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 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 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2.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解释

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这首诗除了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抒情方面也有独特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广故言欲亡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

B. 杀尉       人不知不愠

C. 杀两尉       而两狼之驱如故

D. 尉首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

2.请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义开始时利用了吴广良好的群众基础采用激将法,杀了看守的将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

B. 陈涉的振臂一呼,既分析了当时的处境,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取得了全体士卒的拥护。

C. 起义军发展迅速,所向披靡,地方官都闻风而逃,没有遇到任何障碍顺利占据“陈”。

D.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证实了陈涉前面“宜多应者”的预见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故人不独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______

(2)陈涉少时,与人佣耕。(《陈涉世家》)_______

(3)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_______

(4)日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______

(5)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