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B. 网络热词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大家各执己见,争论激烈,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小商店百货齐全,琳琅满目,真可谓汗牛充栋啊。

D.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针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完成本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在学习过程中多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过程中要注意具体的语境,本题中的“汗牛充栋”是指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所以用在本语境中不适合。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他在做每道题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将“认真思考”与“深思熟虑”调换)

B.我看谁也不可否认这出戏没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应去掉“没”字。)

C.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号召 IT 企业多开展走进校园、服务教育。(修改:在句末加“的活动”。)

D.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采取”改为“进行”)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句子中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1)女佣略一 chóu chú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 rén shēng dǐng fèi。

(3)过不一会,暴风雨旧 xiē sī dǐ lǐ地开始了。

(4)我母亲对我的 jié 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

(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____。(白居易《观刈麦》)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出师表》中说尽诸葛亮一生,与先帝患难与共,及效忠决心的两句千古名言:____

(4)请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下阕补写完整。

________,长烟落日孤城闭。

 

查看答案

生命之中,总有令人难以忘怀、久久回味的那一刻,也许是你摆脱烦恼的欣慰之后,也许是你收获意外

的惊喜之后,也许是你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

请以“那一刻,我         ”为题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要求符合题意,文体规范,结构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3)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和他人作品。

 

查看答案

(四)阅读明前茶《老汪栗子》,回答下列小题。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收野果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

果?

5.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