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在做每道题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

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他在做每道题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将“认真思考”与“深思熟虑”调换)

B.我看谁也不可否认这出戏没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应去掉“没”字。)

C.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号召 IT 企业多开展走进校园、服务教育。(修改:在句末加“的活动”。)

D.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采取”改为“进行”)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要根据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病句类型,加以分析判断,可以运用排除法,先判断对的,在选择错误项,要做到细致分析,可以较容易发现,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与“认真思考”语句交叉重复,定义交待不明确。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句子中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1)女佣略一 chóu chú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 rén shēng dǐng fèi。

(3)过不一会,暴风雨旧 xiē sī dǐ lǐ地开始了。

(4)我母亲对我的 jié 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

(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____。(白居易《观刈麦》)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出师表》中说尽诸葛亮一生,与先帝患难与共,及效忠决心的两句千古名言:____

(4)请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下阕补写完整。

________,长烟落日孤城闭。

 

查看答案

生命之中,总有令人难以忘怀、久久回味的那一刻,也许是你摆脱烦恼的欣慰之后,也许是你收获意外

的惊喜之后,也许是你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

请以“那一刻,我         ”为题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要求符合题意,文体规范,结构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3)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和他人作品。

 

查看答案

(四)阅读明前茶《老汪栗子》,回答下列小题。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收野果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

果?

5.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查看答案

(三)阅读梅桑榆《宽容与智慧》,完成下列小题

   ①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因为一个人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②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③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④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他曾对田甲说:“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田甲却冷笑道:“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韩安国却下令:“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田甲走投无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韩安国看他如此狼狈,笑道:“死灰今已复燃,你可以尿浇灭了!何必吓成这样,公等值得我计较吗!”遂令复其官,并善待之。他的大度,不但被时人称颂,也被史家记下令后人敬佩的一笔。然而,韩安国此举,固然可以说是其心胸宽大,但又何尝不是由于他的智慧与识见使然?他历尽险恶,得以复职,地位尚不巩固,若是一上任就对田甲施以报复,必然令人厌惧,并很可能因此树敌,而对欺侮过自己的人宽容以待,则会得到世人的尊崇,对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有好处。

     ⑤从韩信、韩安国如何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如何对待损害自己尊严的位卑者,不仅可以看出其有无雅量,而且可以看出其处世的智慧。

1.下列不能证明“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鞠躬尽瘁以“恢复汉室以报先帝之恩”,后主刘禅听信谗言几疑孔明。孔明毫不计较,照干大事不误。

B. 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礼让邻居,把院墙后移三尺。两家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C. 大钢琴家李斯特,原谅假冒他的学生之名的姑娘,并收她为徒弟。

D. 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得势后不杀羞辱他的屠夫之子,有力地证明“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说法。

B. 第④段列举韩安国善待曾侮辱自己的田甲事例论证“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的中心论点。

C. 本文材料列举视角独特,“如何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如何对待损害自己尊严的位卑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D. 尾段乃结论,重申中心论点。文章的几个部分环环相扣,层次井然。

3.琳琳和小文竞选学生会主席,小文在背后捣鬼说琳琳的短处。琳琳一笑了之,最后获得职位。请你联系本文的观点,说说阅读本文后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