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几种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l/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l/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l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_T-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从第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段中画线句“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l/4”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4.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的水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

B.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C.北方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开发过度,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使得荒漠化趋势蔓延。

D.文中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主要是为了具体说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

 

1.主要说明方法:列数字。作用:具体、准确地反映了全球水资源的总量及咸水、淡水所占的比例等,表明全球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2.⑴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⑵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⑶人口越来越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每点1分,满分3分) 3.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示例:1.每个人,每天少用一斤水。2.工业用水回收再利用等。 5.C 【解析】 1. 试题分析: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7)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说明文写作和说明文分析中。这种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课文,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答案锁定在第③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由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试题分析:A项: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几种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B,到2030年人口高峰。D文中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主要是为了具体说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萋萋”、“ 跻”分别是什么意思?

2.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    B. 何陋

C. 怅恨久    D. 不以其道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 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鱼腹中。(《陈涉世家》)________

(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二章》)衡: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陋室铭》)劳:_________

(4)左佩刀,右备容,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臭:_________

(5)中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口技》)间: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__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B.湖上影子,为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弈者胜,射者中,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D.更深月色半人家,南斗阑干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E.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F.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短褐穿结,___________,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②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④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⑤簌簌衣巾落枣花,____________。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

⑥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①李白在客居洛阳的夜晚,听到笛子吹奏《闻折柳》曲调,写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崔灏《黄鹤楼》,也有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思乡之情。

②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出对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向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经由“梦”表此心意。

 

查看答案

为响应广州市委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号召,某校九年级(1)班组织“我是文化小使者”活动,老师带领同学们到社区向居民做宣传。请你也参加这次活动。

(1)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思想、艺术、科

学、文艺、生活等。文化名人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代表者。宣传文化名

人就是宣传文化。请从下列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作宣传(从成就对社会的影响两方

面进行介绍宣传)。

孔子    司马迁    祖冲之    鲁迅     邓稼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区将举行一场文艺演出,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由你来担任这场文艺演出的

主持人,请你自己设计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