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萋萋”、“ 跻”分别是什么意思?

2.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萋萋:茂盛的样子;跻:高 2.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的凄清、冷清(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古诗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古诗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诗文的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萋萋”意思是茂盛的样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抒发的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诗句,概括分析。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通过描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表达了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    B. 何陋

C. 怅恨久    D. 不以其道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 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鱼腹中。(《陈涉世家》)________

(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二章》)衡: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陋室铭》)劳:_________

(4)左佩刀,右备容,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臭:_________

(5)中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口技》)间: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__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B.湖上影子,为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弈者胜,射者中,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D.更深月色半人家,南斗阑干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E.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F.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短褐穿结,___________,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②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④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⑤簌簌衣巾落枣花,____________。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

⑥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①李白在客居洛阳的夜晚,听到笛子吹奏《闻折柳》曲调,写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崔灏《黄鹤楼》,也有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思乡之情。

②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出对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向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经由“梦”表此心意。

 

查看答案

为响应广州市委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号召,某校九年级(1)班组织“我是文化小使者”活动,老师带领同学们到社区向居民做宣传。请你也参加这次活动。

(1)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思想、艺术、科

学、文艺、生活等。文化名人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代表者。宣传文化名

人就是宣传文化。请从下列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作宣传(从成就对社会的影响两方

面进行介绍宣传)。

孔子    司马迁    祖冲之    鲁迅     邓稼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区将举行一场文艺演出,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由你来担任这场文艺演出的

主持人,请你自己设计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②因为年长方学的人不能像从小就学起的人能屈伸如意,这是真的。

③除非在有些从未固定自己的心志,反而把心志开放着,并准备好了接受不断改良的人们,那算是例外。

④但这种情形是非常之少的。

⑤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

⑥所以我们常见,在言语上,幼年时代比幼年以后舌头较为柔活,能学一切的语法及声音,并且四肢关节也比较柔活,适于各种的竞技和运动。

A. ①⑤②⑥④③    B. ⑤①⑥②③④    C. ①⑤②⑥③④    D. ⑤②①⑥④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