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奇奴者,不知其姓名。康熙甲子,圣祖幸塞外,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奇奴者,不知其姓名。康熙甲子,圣祖幸塞外,还京,有人衣短后衣,无冠,跪道旁,呼万岁。上止辇问之,则对曰:“有所谏,今条奏时务十二事。”上问:“若何人也?”对曰:“刑部郎中某家奴。”当是时,时局已定,四海承平,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遂执付所司,按冲突仪仗妄行奏诉律,发近边充军,杖而流之关外。奴仰天叹曰:“吾为人奴,虽劳苦,不废书,以今世之务,合吾书之说,所宜言者固多。意台省诸大官,此月不言,必他月也,他月无闻焉;意今年不言,必明年也,明年又无闻焉。吾不复能待,故冒昧言之,而孰意独罪至于此耶!”未出关,杖疮发,死于路。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劳,不废书     必先其心志

B. 吾义不杀人       所宜言者

C. 此为何人         何人也

D. 公输子之         台省诸大官

2.为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A.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B.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C.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D.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奇奴是刑部某一位郎中的家奴,在康熙返京的途中跪在道旁,拦驾进谏。

B. 奇奴草拟了十二条建议,发表对当今时务的意见。

C. 康熙认为当时社会安定,奇奴进谏是妄言,让人杖罚之后流放关外。

D. 奇奴之所以急于进谏的原因是他每年每月都在进谏,但没有回音。

4.请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不复能待,故冒昧言之,而孰意独罪至于此耶!

 

1.B 2.B 3.D 4.我再也不能等待了,所以冒昧进言,谁又意料到获罪到这个地步呢? 【解析】 1.A项,“苦”分别解释为:艰苦;使动用法,使……受苦。B项,“固”分别解释为:本来。C项,“若”分别解释为:样子;你。D项,“意”分别解释为:用意;“意台省”是固定词。 2.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3.D项,奇奴之所以急于进谏的原因是他不能等待。从“吾不复能待,故冒昧言之”可以找出原因。 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翻译时要注意该句是不是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要注意加上判断词“是”,倒装句要调整语序等。还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重点词一定要翻译出来。注意“待”“故”“孰”“意”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要遵守信、达、雅的原则。“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达”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 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一 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 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

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 人”。

②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jī)礼。一般说 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 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 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③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礼记·冠义》指出, 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何谓人义?《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④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冠礼”所昭示的正确人生路向十分紧要。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

⑤传统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注重通过礼仪的形式使青少年理解做人的真谛。借鉴和创新传统“成人”礼仪,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青少年成长实际 的礼仪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及人生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具体措施,组织力量对关乎青少年成长的礼仪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 上,制定具体的规范,使成人礼等相关礼仪成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成人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礼不必孤立进行,可与相关礼仪(如入学 礼、成童礼等)结合进行,与相关素质教育相结合。       

(选自杨朝明:《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仪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我们古代“成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人”就是脱离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具备仁德的人。

B. “成人”就是具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的人。

C. 具备了“成人”的德行,也就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

D. “成人”接受仁义礼乐教化,就可能对社会形成基本认知。

2.下列有关我们古代“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冠礼”后,只有遵行“礼仪”,并以“礼仪”自我约束,才能真正成为“成人”。

B. 包括“冠礼”和“笄礼”的完备的“成人”礼仪,形成于我国西周时期。

C. 古人年满二十才行“冠礼”,行“冠礼”后就要认同人伦,实践“人义”。

D. 古人为了接受尊长的教导,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等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懵懵懂懂的孩子不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成人”。

B.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以“仁”为基本前提,以“礼”为重要形式和内容。

C. “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成人”的标志。

D. 在古代,穿奇装异服、举止另类,都不是“成人”的表现。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 周作人看中国书有一条标准十分独特,就是看作者“对待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女人、儿童的态度。”

B.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C. 《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 “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武汉市教育局表示,要支持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和发展民办幼儿园。

B. 诵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更在于用传统文化指导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C.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D. 这本书的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场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倾听使人        ,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        ,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        ,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         ,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A. 谦虚    安宁   警醒    丰富

B. 警醒   丰富    谦虚    安宁

C. 丰富   谦虚    安宁    警醒

D. 安宁   警醒    丰富    谦虚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è)运    落寞    吹毛求疵(cī)         蹂

B. 死(cù )  浮    奄一息(yān)        磕

C. (miù)  乏    自(yì)自怜         浩

D. (qiè)意  丧    汗流(jiá)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