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泥人和木人在河边玩,木人调皮的向泥人泼水,泥人吓得连...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泥人和木人在河边玩,木人调皮的向泥人泼水,泥人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没命地喊着:“杀人啦,救命呀!”木人生气地说:“你这个人很难相处啊,泼一点水在身上算得了什么?怎地喊杀人、救命呀?没意思!”两人走到篝火前,泥人抱起木人就往火边放,木人吓得魂飞魄散,失声喊道:“杀人啦,救命呀!”泥人赶快抱离篝火,不理解的说:“你这个人也太难相处了,怕你冷,抱你烤烤火,喊什么杀人、放火呀?没意思!”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己欲,亦勿施于人 木人与泥人最终不欢而散,究其根本,是他们不懂得用合适的方法去关心对方。 木人关心泥人却不懂得泥人怕水,泥人关心木人却不懂得木人怕火,于是他们善意的行为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不仅不能将自己的所憎恶的事物推卸给别人,其实我们所钟情的事物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己欲,有时候,亦勿施于人。 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我们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才能播撒善良的种子,在它润泽的土地上生长出繁盛的枝桠。 还记得孔子批评子贡赎回奴隶却不求朝廷赏赐的故事吗?先生劈头盖脸批评子贡,子贡只顾满足自己内在良心的发芽,而不顾俗人的从善的愿望和心理,只是一味从自己善良的心地出发,却致使更多的奴隶不能赎回,得不到救助。 是的,海涅说,有时候我们播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己之欲,有时候,施于人,反而是一种伤害! 先生对子贡的批评正是先生的通达,他置身于人情人性多元的制高点上,不欣赏子贡慷慨投掷自己的善心和高尚,任其成为伤害一般人的武器。 所以在我们关心他人的时候,不妨多设身处地想想,用一种更合理的方式来帮助别人,使自己的善良的举措真正成为抚慰他人身心的良方。 为何会有宁可饿死而不食嗟来之食的廉者?当今社会就存在一种暴力慈善,对于弱势群体,很多高调慈善者把弱势群体的隐私剥裂开来,昭示天下自己的爱心与高尚,而毫不顾惜弱势者内心的痛楚,这不啻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如此,给他们的是高高的施舍,而不是真心实意平等的给予,又如何期待他们用一颗懂得的心来感恩呢? 真正的善与爱,不仅应该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还要俯下身子来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弘一法师的过午不食,每起坐时必先摇晃其藤椅,以便让匿藏在藤椅里的小生物逃生,体现了其将爱的播撒不仅在同类身上,更把爱顾及万物生灵之上。 戴安娜王妃着手套与艾滋病儿童握手,而德雷莎修女却赤着脚穿梭于贫民窟、流感区,流着泪亲吻每一个濒临死亡孩子的脸庞,前者体现的只是她的风华绝代,一种带着距离的疏远;而后者,却是一种人性的最朴素的动人之光。 倘若真心关爱他人,请将他人放在心尖上,用一种如同流水一般轻柔而又是对方最需要的方式去爱护他。 倘若诚意与人为伍,请将他人放在心坎上,留意他人的点点滴滴,让对方感受到平等真诚与善意。 倘若平等与人为善,蹲下来,轻轻的,在对方真正需要的时候,递上你无限爱意的双手。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核心的话题,围绕话题,拟写题做并作文。仔细阅读材料中泥人和木人的对话和各自的结局,可以提炼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话题。即: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围绕话题选择材料写作即可。 点睛:写“给材料”作文,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阅读材料,准确把握题意。 正式写作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与要旨,搞懂命题所提出的写作要求,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题意,然后据此写作。否则,写起来就会发生偏差,不合命题要求,甚至出现离题现象。 二、紧扣材料要求,把握写作重点。 在读懂材料内容、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材料和要求来构思如何写作。除了要明确写作的文体要求之外,还必须紧扣材料的中心内容、正确把握写作重点,尤其是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所提示的写作要求。如果我们对材料所提出的关键内容理解不透、不深,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也不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应当写的重点都未写,就会使文章内容游离于材料和题目之外,这就不合要求了,自然不会写出好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记叙性文章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馨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张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1.第②一④段从形、色方面刻画了木棉花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2.第⑦段中“目光所及之内”和“目光所及之外”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3.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4.有人认为文章量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5.作者的文章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1)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2)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3)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1)       (2)          (3)         

2.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

A. 解释陪读的现象。    B. 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 说明陪读的方法。    D. 倡导陪读的风气。

3.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加碘盐有必要吃吗》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 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 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2.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数字、打比方    B. 作比较、分类别

C. 列数字、作比较    D. 分类别、打比方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自然段加点 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 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雪》)

(2)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5)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查看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下列对本词理解错误的是(          )

A. 这首小令描绘了江南水仙的美。

B. “芰荷丛”营造了淡淡的秋之意。

C. 江南人家身处秀丽之景生活富足。

D. 最后一句以抒情结尾,直抒胸臆。

2.请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描绘“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所展示的画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