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①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①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②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③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放在窗台上,盒盖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内。

④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⑤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⑥“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⑦“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⑧“吃?……”

⑨“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⑩“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它们的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人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

 

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 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 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 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 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 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 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 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 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 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 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 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解析】 1.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开始愿意散步吗?哪个字表明不愿意散步?你能结合内容谈谈该词语的表达效果吗?

2.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什么?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又是什么?

3.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_的品质,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家庭关系。

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6.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家庭氛围?

 

查看答案

将“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顺序调换成“我,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好吗?

 

 

查看答案

文章围绕一家四口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查看答案

指出下列各句采用的表达方式。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_______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________

(3)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______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_______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_______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