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

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本段重点说明的是

A.石阶B.平台C.祭殿

(2)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么?

(3)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

工笔长卷:

泼墨山水:

(4)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么?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

 

(1)B (2)使用数字可以精确具体的说明建筑物。 (3)工笔长卷: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泼墨山水: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4)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由语段叙述的详略,可知说明对象是平台。(2)本题实质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列数字的作用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3)从原文“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可以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本体和喻体。“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分别将“方山”比喻为“屏”;“秦淮”比喻为“带”;“城”比喻为“潜蛇”;“山”比喻为“伏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②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③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①②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及其作用。

(3)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举起。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大力气?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的力气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要比大象大得多。

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车、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尖麻木二三小时,就像打麻醉针似的。”

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地方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壤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可见白蚁虽然对人有害,但也有益。

(1)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蚂蚁的特异功能的?

(2)第段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第段中“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两处引号的作用是

A.表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B.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C.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4)第段中划线的“有一种”三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5)第段划分为三个层次。用“/”在句子序号间标出。

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靠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它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其他为数不多的鞘翅目昆虫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例如屎壳螂,也是靠腹部的伸缩来摩擦鞘翅后翼,发出声音的。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是为了求偶尔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其他靠胸部或腹部摩擦来发出声音的昆虫也差不多。正躲在洞穴内产卵的蟋蟀妈妈,受到突然的惊吓会发出悲鸣;被抓获的天牛会竭力鸣叫。危险过去了,它们就不再大叫。

也有的昆虫为了自娱、求偶、庆祝欢乐、庆祝明媚的阳光而歌唱。这些昆虫中大部分在遇到危险时就默不作声。

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以至于难以分清到底是在哀鸣,还是在欢歌。

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很愉快?它高声大叫是不是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

总而言之,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1)仔细辨别“以至”和“以致”,然后各造一个句子。

(2)第一段中,作者“无法作证”的是什么?

(3)第五、第六段中,作者介绍能发现的金龟子唱歌的一种原因是什么?

(4)文章写松树金龟子的叫,同时又写了蟋蟀、天牛、纺织娘的叫,是要说什么?

(5)结尾“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中的“还没有搞清楚”是否可以改为“还没有全部搞清楚”?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6)以上十一段文字侧重介绍了哪些内容?

 

查看答案

下列画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良(顺从)  机(反应敏锐)

B. 利[快或尖(指刀枪的锋刃),跟“钝”相反]  巧(机灵,伶俐)

C. 觉(感觉灵敏)  捷(有智慧,反应迅速)

D. 杂(次序混乱)  恼(挑逗,招引)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 它们在忙什么呢?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爱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

B. 雄虫满怀激情地展开触角末端的折扇,悄悄地反复向停有雌虫的树枝飞去。

C. 总而言之,昆虫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D. 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