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目 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

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 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 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 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 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 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 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 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文章①至⑧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和第⒃段重复同一段话,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1)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没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 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 2.内容:9 段与 16 段是对目送儿子、目送父亲的总结,深化了文章主题。结构:把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后呼应,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景物描写,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动作描写,用“掠开、凝望、 记得”表达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 一起。(语意相近即可) 4.不能“闪入”和“瞥”说明时间短表现了妈妈用眼睛送儿子过海关时,期望儿子能回头看一眼自己,更能说明妈妈的愿望之小和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仔细阅读相关语段,结合字里行间的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内容:9 段与 16 段是对目送儿子、目送父亲的总结,深化了文章主题。结构:把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后呼应,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抓住关键字眼对句子内容分析即可。这是对景物的描写,通过飘飞的细雨烘托了离别时愁苦哀伤的氛围,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 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赏析,要结合词语意思和所处语段综合分析。不能去掉,“闪入”和“瞥”说明时间短,表现了妈妈用眼睛送儿子过海关时,期望儿子能回头看一眼自己,更能说明妈妈的愿望之小和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 点睛: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名著阅读: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断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断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 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 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①【片断一】中的“他”是指    ;【片断二】中的“他”是指   

②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信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_____

_____

2.芜湖的街头遍布黄色共享单车,市民亲切地称为“小黄车”,八年级某班以“我身边的小黄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表是关于小黄车部分问题调查统计表,200 人参与调查,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从表格 中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在上学途中,恰巧遇到一位爷爷正在给小黄车加私锁,你打算如何劝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倡议稿,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忽如一夜春风来,江城大地“小黄”开。【A】她的出现不是使大家的出行更加方便,而 是为我们提供了强身健体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然而,最近小黄车非常苦恼,不仅给大家 带来“不便”,自己也遭到了一阵“不文明”旋风的侵害。

我们都是大环节中的一份子,小黄车的遭遇让人心痛,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咱们大 家自觉成为文明行动的践行者和维护者。【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文明使用“小 黄车”,给它塑造一个温暖的家。“小黄”愿你今后被文明温柔以待!

【A】处画线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一笑,这是一种① ______;吃亏的时候,能开心一笑,这是一种豁达;无奈的时候,能达观一笑,这是一种②___________;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一笑,这是一种③______;伤心的时候,能轻轻一笑,这是一种撒脱。人们常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  kē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__A___。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轻蔑. (_____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

(3)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境界”“自信”“大度”分别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横线上。

(4)请你在横线上 A 的位置,模仿前面三小句再续写一句。)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已亥杂诗》)

(2)默写陶渊明《饮酒(其五)》开头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写作(两题任选一题)

(一)、 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常被忽略的东西。你领略过被爱的那份喜悦吗?你体验过付出爱的快乐吗?请你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二)、请以“青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

认真审题,注意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注意文章主题思想的表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法律面前 拒绝侥幸

杜文娟

①据近日媒体报道,由于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少数警官的腐败,该市有数万人未经考试就取得了驾证。这些非法驾驶证的人仅在吉林市就发生交通事故124起,死亡11人,重伤11人,轻伤23人,造成经济损失122.64万元。

②这则新闻引起我的深思:不经过考试就领取驾驶证,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而吉林市竞有数万人堂而皇之地知法犯法,原因何在?

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人存在侥幸心理。他们认为,通过驾照考试的人,应该和自己的水平没有太大差别;就算自己现在水平差点,开开也就练出来了;就算练不出来,总不会这么倒霉,车祸偏偏轮到自己吧?有人甚至认为,反正背后有公安局某些人“撑着”,出不了事的。

④正是这样一个个类似的侥幸心理,使得社会上违法违规事件屡见不鲜;行人知己穿马路、做假账、贪污、吸毒、赌博……心存侥幸的人尝到了“甜”头,逐渐地“忘记了”遵纪守法。

⑤法律面前,拒绝侥幸,不仅仅局限于不违法违规,更要防患于未然,增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否则,小则害人害己,大则误国误民。比如,中石油川东北气矿“12•23”井喷特大事故案公开庭审中,公诉人指出,这起造成243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的悲剧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发生事故的关键原因,在于企业生产人员抱有侥幸心理!再比如,酒后驾车危害巨大,但很多人总认为“出事”的不会是自己。事实上,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因机动驾驶员酒后驾车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每年都有数万起之多;因车祸死亡的驾驶员59%与酒后驾车有关!吉林市以非法手段获取驾驶证的人当中,不少人终于“遭遇”交通事故就是一个明证。

⑥拒绝侥幸,需要我们多一份对法律的尊重与敬畏。法律是庄严的,一经颁布实施,公民必须严格遵守,不能和它“捉迷藏”或者打“擦边球”。

⑦拒绝侥幸,强化法律意识和培育“守法土壤”势在必行。我国在经过多年法制建设后,法律已经得到较好地普及,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作为现代公民,人们应当主动守法,克服投机心理,强化守法意识,把法律条款真正地印在脑海里,贯彻到行动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中“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的“这”指代什么?

3.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第④段的作用。

4.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5.阅读全文,说说在法律面前我们应该怎样拒绝侥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