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一笑,这是一种① ______;吃亏的时候,能开心一笑,这是一种豁达;无奈的时候,能达观一笑,这是一种②___________;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一笑,这是一种③______;伤心的时候,能轻轻一笑,这是一种撒脱。人们常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  kē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__A___。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轻蔑. (_____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

(3)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境界”“自信”“大度”分别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横线上。

(4)请你在横线上 A 的位置,模仿前面三小句再续写一句。)

 

(1)苛 miè(2)撒脱 洒脱(3)①大度②境界③自信(4)示例:服务人是一种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选词填空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和上下文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的仿写要注意例句的格式与修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已亥杂诗》)

(2)默写陶渊明《饮酒(其五)》开头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写作(两题任选一题)

(一)、 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常被忽略的东西。你领略过被爱的那份喜悦吗?你体验过付出爱的快乐吗?请你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二)、请以“青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

认真审题,注意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注意文章主题思想的表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法律面前 拒绝侥幸

杜文娟

①据近日媒体报道,由于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少数警官的腐败,该市有数万人未经考试就取得了驾证。这些非法驾驶证的人仅在吉林市就发生交通事故124起,死亡11人,重伤11人,轻伤23人,造成经济损失122.64万元。

②这则新闻引起我的深思:不经过考试就领取驾驶证,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而吉林市竞有数万人堂而皇之地知法犯法,原因何在?

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人存在侥幸心理。他们认为,通过驾照考试的人,应该和自己的水平没有太大差别;就算自己现在水平差点,开开也就练出来了;就算练不出来,总不会这么倒霉,车祸偏偏轮到自己吧?有人甚至认为,反正背后有公安局某些人“撑着”,出不了事的。

④正是这样一个个类似的侥幸心理,使得社会上违法违规事件屡见不鲜;行人知己穿马路、做假账、贪污、吸毒、赌博……心存侥幸的人尝到了“甜”头,逐渐地“忘记了”遵纪守法。

⑤法律面前,拒绝侥幸,不仅仅局限于不违法违规,更要防患于未然,增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否则,小则害人害己,大则误国误民。比如,中石油川东北气矿“12•23”井喷特大事故案公开庭审中,公诉人指出,这起造成243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的悲剧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发生事故的关键原因,在于企业生产人员抱有侥幸心理!再比如,酒后驾车危害巨大,但很多人总认为“出事”的不会是自己。事实上,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因机动驾驶员酒后驾车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每年都有数万起之多;因车祸死亡的驾驶员59%与酒后驾车有关!吉林市以非法手段获取驾驶证的人当中,不少人终于“遭遇”交通事故就是一个明证。

⑥拒绝侥幸,需要我们多一份对法律的尊重与敬畏。法律是庄严的,一经颁布实施,公民必须严格遵守,不能和它“捉迷藏”或者打“擦边球”。

⑦拒绝侥幸,强化法律意识和培育“守法土壤”势在必行。我国在经过多年法制建设后,法律已经得到较好地普及,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作为现代公民,人们应当主动守法,克服投机心理,强化守法意识,把法律条款真正地印在脑海里,贯彻到行动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中“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的“这”指代什么?

3.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第④段的作用。

4.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5.阅读全文,说说在法律面前我们应该怎样拒绝侥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⑦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⑨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⑩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第⑤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

3.第⑦段“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为什么心里“酸酸的,感动”?

4.如何理解标题“天上飘下来的礼物”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爱恨交加说臭氧

①大气中臭氧层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为了弥补日渐稀薄的臭氧层乃至臭氧层空洞,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比如推广使用无氟制冷剂,以减少氟利昂等物质对臭氧的破坏。世界上还为此专门设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由此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受到保护的臭氧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如果大气中的臭氧,尤其是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的臭氧聚集过多,对人类来说反而是个祸害。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3个氧原子。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这才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大气臭氧层。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对阻挡紫外线有一定作用。但是,近年发现地面附近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有快速增高的趋势,就令人感到不妙了。

③这些臭氧是从哪里来冒出来的呢?同铅污染、硫化物等一样,它也是源于人类活动,汽车、燃料、石化等是臭氧的重要污染源。在车水马龙的街上行走,常常看到空气略带浅棕色,又有一股辛辣刺激的气味,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光化学烟雾。臭氧就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它不是直接被排放的,而是转化而成的,比如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只要在阳光辐射及适合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随着汽车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地面臭氧污染在欧洲、北美、日本以及我国的许多城市中成为普遍现象。根据专家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估计,到2005年,近地面大气臭氧层将成为影响我国华北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④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012ppm水平时——这也是许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起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原因就在于,作为强氧化剂,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当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时,就会与呼吸道中的细胞、流体和组织很快反应,导致肺功能减弱和组织损伤。对那些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

⑤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目前,对于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臭氧层,人们已达成共识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于臭氧层的负面作用,人们虽然已有认识,但目前除了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污染预报外,还没有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          

〔注〕①ppm:百万分之一

1.把第②段中划线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作为“臭氧”的定义。

答:臭氧是                        微量气体。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臭氧能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紫外线,能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B. 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近地面的臭氧浓度快速增高会造成地面臭氧污染。

C. 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如果在近地面空气中浓度超标,就会危害人类健康。

D. 臭氧既可助人又会害人,但只要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预报,就能克服负面影响。

3.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4.根据文意,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比喻意义。

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

①“保护伞”比喻:    

②“毒药”比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