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苦 瓜 肖复兴 ①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苦  瓜

肖复兴

①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②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③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④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⑤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⑥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⑦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⑧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⑨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⑩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2.第②段划线句表达了母子深情。这种深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并简要说明妙处。

3.分析下列语句中两个加点“再”所表达的内涵。

自从这之后,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等不到那时候了。

4.苦瓜得名“君子菜”,便想起了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指出母亲的品质。

5.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揣摩作者以“苦瓜”为题的理由。

 

1.17.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2.示例:(1)有三个精妙的比喻融于一句之中,意蕴生动而深刻(2)叙事、描写、抒情融于一句之中,语言凝练,情景交融,突显母亲形象的深远意义(3)动作、神态、想象描写融于一句之中,遣词造句极为讲究,人物间的微妙的感情跃然纸上 3.连用两个副词(表明“此后从来没有”)构成反复和强调的表达效果。表明了母亲对苦瓜的态度因为我而变,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4.围绕“苦瓜味苦”“苦瓜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两点而展开。(1)母亲遭遇过生活的苦难。从文章中小院的农家生活,第②节“昏花的老眼”,以及作者反复渲染“苦瓜味苦”,都可以判断出母亲是一个经历过生活苦难的母亲。(2) 母亲是一个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子女受苦的母亲。虽然自己不爱苦瓜,但为儿子种苦瓜、炒苦瓜,满足儿子的愿望,毫无怨言。 5.从内容(情感)和结构两大方面来回答,各答出一点给满分。可以参考的答案有:(1)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方面:从全文内容来说,苦瓜是母亲品行的象征;从情感的表达手段说,苦瓜是“我”母亲情感的寄托;从文章具体的思想来说,苦瓜蕴含了生活的哲理。(2)结构方面:从文章的谋篇布局说,苦瓜是文章的线索;从文章的写作角度说:是窥其全貌的巧妙视角(因小见大);从文章的写作动机来说,苦瓜是文章的“引子”(堵物思人)。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个别情节与中心的关系。要多从人物形象上来考虑这个情节的作用。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2.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手法不同,妙处有别;这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看有许多,但学生只要能围绕一个方面,如修辞、表达方法、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手法作答且表述得当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词语的能力。要考虑“再”这个词的反复运用。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围绕“苦瓜味苦”“ 苦瓜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两点而展开,答案不应游离于文本之外。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为什么以“苦瓜”为标题。从内容(情感)和结构两大方面来回答,各答出一点给满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水是最好的药》中的几段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对水了解很多,对身体内的水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了解水在身体内的运行,会惊讶地发现,许多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紊乱最终又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简单得令你难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够多的水。

②人体内有一套完善的储水系统,在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正因为如此,人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脑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往往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不仅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可这些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中,还含有大量脱水因子,这些脱水因子进入身体后,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由此,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麻木,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从而会表现出比“口干” 多得多的症状:它们会让你的腰疼痛,颈椎疼痛,消化道产生溃疡,血压升高;它们甚至还让你患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③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复杂到连自己都懵懂的地步,身体缺水不仅会发出口渴的信号,还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患病信号。此时,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会铸成大错。

                               (节选自《水是最好的药》一书)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自然段中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如何运作的,请简单概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日“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翻译下面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②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查看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查不赞、德查不成羞,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  (     )

A.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B. 假诸人而后

才美不外   《马说》

C. 无冻馁之

其塔动    《梵天寺木塔》

D.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2.选文第①段写作者从师求学的艰难,为何还要写同舍生的有关情况?

3.“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不超过24字)

4.回顾全文,请用自己的话谈谈文中划线句阐述的道理。

 

查看答案

目前,中学生带手机的现象极为普遍。有人曾对50个学生一天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

  做过抽样调查。详情如下:

手机功能

上网聊天

玩游戏

听歌曲

打电话、发短信

人数

31

39

42

46

使用时间

2小时

2小时

2.5小时

20分钟

 

(1)请根据以上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一下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特点。

(2)假如要你给学生家长发一个短信,劝说他们不要给孩子买手机,你打算怎么说?

 

查看答案

学习了专题《叶》,联想过去学过的内容,请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叶”的古诗句,并阐述你喜欢的理由。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