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雨 中 王玉昆 ①这个初冬一个周末的早晨,我被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雨    中

王玉昆

①这个初冬一个周末的早晨,我被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满心无奈地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得不放弃温暖的被窝去公司加班,完成一张本该下周三才交差的图纸。匆匆地洗漱完毕,我向窗外瞅了一眼。天阴沉沉的,雨已下了很久了。我从壁橱扯出一把雨伞,快步向楼下的公交站走去。

②看来,和我一样悲剧的人还不少,小小的公交站里挤满了人。他们个个都手捧着冒着热气的快餐大块朵颐着。站旁的小垃圾桶显然已不堪重负,人们只好把垃圾堆在垃圾桶周围。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这清洁工哪里去了,垃圾都堆成山了!”也许这是一句有魔力的话,没过几分钟,一个脚踏三轮车的清洁工便影影绰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③我看到这位身穿橙黄色工作服的清洁工,身上罩着一层薄薄的塑料布,显然是雨来时临时披在身上的。雨水早已浸透他的头发,顺着发梢一滴滴地滴落到他不断工作的手上。这时,雨大了起来,清洁工也把垃圾清理完毕。他站在了车站的矮檐下,看来是想躲一会儿雨。挨着他的人不自觉地向我这边挤,仿佛在躲避着什么。霎时间,本来还挤满人的小车站的一头只剩下清洁工一人。许多人上车时,还回头看了清洁工,似乎露出鄙夷的神色。

④人们差不多快走光了,我还在焦急地等待着班车。这时,(A)我看见一个小男孩撑着一把小黑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这边跑过来,连溅起的雨水打湿裤子都浑然不觉。当我正在无聊地猜测和臆想的时候,小男孩就从我身边飞过,扑向了旁边的清洁工,清脆地叫一声:“爸爸!”

⑤我愣了一下神,小男孩便伸手递给清洁工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雨衣,说道:“爸爸,来,穿上!”清洁工伸出黝黑的手指,爱怜地捏了一下小男孩因跑步而通红的脸蛋,

                 小男孩却假装老道地责备父亲道:“你就会骗我,这么大人了还不知道要照顾自己!”清洁工笑了,扭头看了我一眼,我也忍不住笑了,但我的笑里似乎少了什么。

⑥此时,(B)小男孩又拉开厚厚的上衣拉链,拿出一小杯水和塑料袋包着的两个鸡蛋,鸡蛋已经剥过皮了。清洁工喝了一口热水,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现在舒服极了。于是,他和自己儿子你一言我一语,在雨中尽享着父子深情,各自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幸福。

⑦突然间,一直默默充当看客的我,感觉有两股热热的东西从脸上滚落。我这是哭了吗?我的内心翻滚着,努力地寻找着答案。

长久以来,我一直陷于各种“情”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恰恰地,我和这泱泱等车人一样,变得冷漠,变得势利,只顾得去分别高低尊卑,忽略了出现在身边的最珍贵和美丽的东西。

⑨我很幸运,在一个寒冷的雨天,见证了发生在人们眼中“最卑微”的人之间的一段“最伟大”的亲情。它使我明白,亲情真的无处不在,感动真的无处不在。这雨中的父子深情,将会永远地向世人证明着一个真理:唯有真正的感情,才会让这世界变得一尘不染,就像刚被雨水洗过一样。我想,我也已找到了落泪的真正原因。

⑩上车的时候,我深情地冲着这对父子,这对教会我道理的“老师”挥了挥手,他们看着我,我们都笑了。

1.梳理作者内心变化,填写表现作者作为看客时心理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颇感幸运

2.文中第⑤段写到“我也忍不住笑了”,第⑩段又写到“我们都笑了”。谈谈你对“我”先后两次笑的理解。

3.文中A、B两处都是关于小男孩的细节描写,请自选角度做简要赏析。

4.原文第⑤段空格处有一句关于清洁工的描写,请联系上下文想象清洁工的神态和语言,补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自然、紧密、连贯。

5.文中第⑧段写到“长久以来,我一直陷于各种“情”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根据文章并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及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1.鄙夷心生感动(感动) 2.第一次“笑”是“我”看到清洁工父子俩的行为,听到他们的对话,感到好玩而笑;第二次“笑”是“我”感悟到他们的真情,获得人生启示,而会心地笑。 3.A、B两句话都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小男孩在雨中给父亲送雨具和早餐而忘我照顾自己的情态,表现小男孩寻找父亲的着急、关爱及照顾父亲的细致周到体贴。 4.清洁工假装生气地说道:“谁叫你自己跑出来的,我不是说就快回去了吗?” 5.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会被世俗的偏见和各种各样的情感,特别是一些负面的情感困扰、纠缠,使自己失去辨别好坏、是非、真假的能力,而忽略了身边最真纯的情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要学会辨别出纯真的感情,学会平等待人,珍惜美好的亲情。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2.试题分析:紧紧抓住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去考虑答案。第一次“笑”出现在⑤段,是“我”看到清洁工父子俩的行为,听到他们的对话“这么大人了还不知道要照顾自己”,感到好玩而笑;第二次“笑”出现在⑩段,“他们看着我,我们都笑了”这次“笑”是“我”感悟到他们的真情,获得人生启示,而会心地笑。 3.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赏析句子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两句都是典型动作描写,写出小男孩在雨中给父亲送雨具和早餐而忘我照顾自己的情态,表现小男孩寻找父亲的着急、关爱及照顾父亲的细致周到体贴。 点睛: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4.试题分析:所补写的这句话,一定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组织语言。上文“父亲”看到“孩子”到来,下文是“孩子”嗔怪“父亲”的话,所以中间应补写的这句话应该是:清洁工假装生气地说道:“谁叫你自己跑出来的,我不是说就快回去了吗?” 5.试题分析:解题此类开放性试题: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3.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4.要做出辨证的分析,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此题在回答时,主旨应放到“学会平等待人,珍惜美好的亲情”上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土豆英雄传

①今天谁能想到,土豆刚抵欧洲便遭到冷遇。人们能够辨认出玉米是小麦的亲戚,辣椒和花椒很相似,唯独没见过这种“鸡蛋大小的球根”。《圣经》上也没有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这让虔诚的神职人员犯了难:我们该吃这种植物吗?吃它是否违反了上帝的旨意?

②不过,天生土豆必有用。比起传统的小麦等作物,相同面积上种植的土豆能产生2到4倍的热量,且只需3到4个月的时间就能成熟。在小麦欠收的年份,土豆往往收成不错。更何况,我们的小英雄能伸能屈,在任何形态的土壤中几乎都能茁壮成长。

③最后一锤定音的,是当时的草药学家。古代欧洲人也使用草药治病,并且有着“以形补形”的思想。不幸的是,面相丑陋的土豆成了一个绝佳反例:它表面粗糙,形状古怪,在当时的医生看来,活像是麻风病人的手。读多了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就是这么神奇:海洛因起初被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时被发明的阿司匹林反倒因为“不安全”被雪藏了几年;剧毒的水银自古以来都被中外医生当药用;土豆这顶“麻风病”的帽子一戴就是100多年……

④直到饥荒与战争在欧洲蔓延。

⑤这回挽救土豆声誉的,又是一位药剂师。法国科学家安东尼·帕门提尔原本是军队里的药剂师,在战争期间被普鲁士人俘虏。此前,因为饥荒,普鲁士很多穷人都开始食用土豆。很自然地,土豆成了帕门提尔在大牢里仅有的主食。3年的土豆牢饭吃下来,他成了土豆的忠诚拥护者。

⑥恰巧,1770年法国遭遇农作物欠收,法国科学院办了一场论文竞赛,主题是“能够减少荒年灾难的食物”。帕门提尔毫不犹豫地寄了一篇土豆颂歌过去,一举得奖。据说,路易十六对帕门提尔说:“总有一天,法国会感谢你为穷人找到了面包。”

⑦土豆英雄终于找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欧洲各地都开始推广这种便宜好吃热量高的食材,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中,人们能收获比原来多得多的粮食。由此,欧洲北部的人口开始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小麦总产量大约能供养500万人口,但在1840年,当地人口达到了900万。毫无疑问,土豆是这一结果最大的功臣。

⑧此时,大英帝国正处在跨越生物性限制的时代——新作物的引进与农耕技术的改良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英国各地纷纷从农业转向制造业,而爱尔兰地区的人民吃着土豆,为英格兰地区那些进入城市的工人生产农产品。

⑨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了。托土豆小英雄的福,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24日,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土豆被称之为“英雄”的原因。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体会“土豆英雄传”这一题目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③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窦:孔穴。

⑥不意:没想到。⑦窒:堵住。⑧并:一起。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以为噬己也________         (2)驴不胜怒,之  ________

(3)技此耳    _________         (4)蛇行而入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词句填空。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_______”,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________”;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_______”,最后用“______”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4.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紧扣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描写生活风情,诗趣盎然。

2.体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给下列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网长沙10曰29日电  随着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29日在湖南长沙亮相,中国拥有了历史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工具。每秒钟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这台名为“天河一号”的计算机位居同日公布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前100强之首,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有四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提出“低碳经济”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发展和生存的严峻挑战。②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提高,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③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④仅2008年实施的“限塑令”一项,就每年可节约石油近300万吨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0万至900万吨。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处重复啰嗦,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