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吊清明 戴智生 老娘也要去吊清明,子女没想到。记得四年前吧,她说爬不动山,便一直...

吊清明

戴智生

老娘也要去吊清明,子女没想到。记得四年前吧,她说爬不动山,便一直没再上过老头子的坟。

约好下午两点在老屋会合,老大还没来。老三有点燥动,他怎么总这样,是不是酒桌上又下不来?老二到了,细妹也到了,不多不少,每家都来了一个代表。

不知谁说,他是老大,等等吧。大家就坐了下来。虽然同在一个城,他们其实见面也有限,兄弟聊聊天,玩手机,说房价,也挺好。今天天气奇热,地面有点反潮,坐在通堂背的过道,穿堂风吹得舒坦。堂前依然是老样子,家具还是那张八仙桌,几条旧板凳。条案上永远是那架不走针的座钟,一只花瓶;老头子的瓷板像摆正中,一尘不染。

老娘歇不下来,她一遍一遍检查上坟的祭品,“三牲”不能少,米饭不能缺,酒盅筷子必须备齐。她原计划让子女带爱人孩子来吃中午饭,吃了饭再一起去扫墓。都说有事忙!她猜大家是不愿吃她弄的菜。过年全家团圆,孙子就公开叫嚷,奶奶烧的菜越来越难吃。不来就不来,正好有时间帮老头子多弄几道菜,她记得老头子特别喜欢吃她做的红烧猪蹄。

老大总算来了,是打电话进来的,说在巷子口等大家。过完年就没落过家,到了家门口也不进来?老娘一边嘀咕,一边让儿女先出去,锁上门,随后走。外面的太阳真烈。

老大先领大家去杂货店,买花买爆竹,草纸冥币都要。算好钱,除了娘,大家二一添作五,这个份子钱不能垫。墓地说远不远,老大驾车,一会儿就到达山脚下。

冢场人头攒攒,烟雾弥漫。

老头子的坟茔在半山腰,老三和细妹搀扶老娘爬山坡,走两步,歇一歇。老大不耐烦,老娘跟来干啥呢?我们来就行了嘛!他提着祭品,带着老二径直往上行。

老娘气喘吁吁来到坟前,祭品已经摆就位,点了蜡烛,倒了酒,坟头压了一叠草纸。坟前烧的纸钱也准备就绪,一扎一扎的堆满地,冥府又得出个大富豪。

老大点了一炷香,朝着墓碑虔诚地跪下来。他双手合掌,口里念念有词:“老爷子保佑全家身体健康!保佑我们发大财!发了财,我就多给你送纸钱。”说完拜了三拜,香火插在香炉上,又是三作揖。

老二老三细妹依样画符。接下来是烧纸钱。

老娘说:“前后左右的坟头也敬根香吧!”

细妹问:“为啥?”

老娘说:“处好邻居关系,老头子不孤单。”

老二做了。

老娘又说:“找块空地也点根香,烧点纸。”

细妹问:“那又是为啥?”

老娘说:“游魂野鬼可怜,也给他们一点钱。”

老三做了。

老二、老三开始烧纸钱,火势猛烈,细妹也折根树枝去帮忙,个个汗流满面。老大擎起细妹的小阳伞,站在三尺外,悠然地点起一根烟。老娘也退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坟头。

纸钱化尽,该收场了。老娘说,我也跟老头子唠两句。她走向前,手扶墓碑道:

“老头子啊,我又跟孩子们来看你。你在那边过得好不好?家里冷清我就跟你的照片聊天,你听得到还是没听到,也不托个梦给我。我也不中用了,可能以后再也上不来。”

说着说着,老娘眼角溢出了泪。她用袖口擦了擦,接着说:

“孩子们都不错,还会经常给你送点钱,你该用的用,该花的花,不要省。孩子们对我也不错,给我的钱也用不完。他们个个都很忙,你可要保佑他们顺顺利利……”

“好了好了!”老大打断娘的话,还有最后一件事,放鞭炮。老二细妹牵着老娘离开墓地,没有走几步,爆竹已经炸响。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1.阅读全文,说说题目“吊清明”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老娘歇不下来,她一遍一遍检查上坟的祭品,“三牲”不能少,米饭不能缺,酒盅筷子必须备齐。(一遍一遍)

(2)老二、老三开始烧纸钱,火势猛烈,细妹也折根树枝去帮忙,个个汗流满面。老大擎起细妹的小阳伞,站在三尺外,悠然地点起一根烟。(悠然)

3.举例分析文中“老大”的人物形象。

4.请分析小说结尾“老二细妹牵着老娘离开墓地,没有走几步,爆竹已经炸响。”一句的含义。

 

1.(1)清明节祭祀的习俗;(2)吊唁祖先要怀念祖先德泽;(3)回归孝道;(4)尊重传统习俗。 2.(1)一遍一遍,是反复意思,体现了母亲对待清明祭祀的重视与用心。 (2)悠然,是闲适的样子,写出了老大对待清明吊唁祖先的敷衍、不耐烦。 3.(1)不守时不守约,如迟到。(2)淡漠亲情,如不进家门。(3)不重孝道,如敷衍吊唁。(4)功利心重,如祭祀念词。) 4.(1)老大打断娘的话,急于放鞭炮,不尊重老人;(2)老大迫不及待放鞭炮走人,刻画了他吊清明祭祖不耐烦、敷衍了事的形象。(3)讽刺当今社会那些不尊重传统、亵渎祖先的“老大”式的人物。(4)也刻画了老二、细妹关爱母亲的形象。 【解析】 1.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此题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清明节祭祀的习俗”;“吊唁祖先要怀念祖先德泽”;“回归孝道”;“尊重传统习俗”。 2.试题分析: 分析文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之后是结合语句分析该词表现出了人物什么特点。(1)一遍一遍,是反复意思,体现了母亲对待清明祭祀的重视与用心。(2)悠然,是闲适的样子,写出了老大对待清明吊唁祖先的敷衍、不耐烦。 3.试题分析: 此题从“不守时不守约” “淡漠亲情” “不重孝道” “功利心重”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此题注意从刻画了老大和老二、细妹的人物形象,讽刺当今社会那些不尊重传统、亵渎祖先的“老大”式的人物的主旨方面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吧!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干事查看讲义,其实是查看藤野先生是否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是否在考前漏泄题目给“我”。

B.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这里称那些受军国主义影响而思想狭隘的中国留学生为“爱国青年”,实则讽刺。

C. “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在“漏”字旁边加上一个圈,暗中讥讽鲁迅考前得到泄漏的试题才得到高分的。

D.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鲁迅之所以说谎,是不想看到关心他鼓励他的藤野先生凄然伤心。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

B. 全文线索分明线与暗线,明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C. 文章写了不少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

D.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也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文中哪两件事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其中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楼也(斯,这)

B. 予尝古仁人之心(求,请求)

C. 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

D. 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

2.文中哪一句是主旨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3.请用三条“/”给下文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

(选自《聊斋志异》)

 

查看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手指不可屈伸,弗怠(   )

(2)从乡之先达执经问(   )

(3)余之勤且艰若此(   )

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作者少年时“嗜学”与“家贫”的尖锐矛盾。

B.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出了作者成年后求师问道的艰难。

C.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遇到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态度。

D. 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贫寒与痛苦。

 

查看答案

请参照画线句的句式与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四个适当的句子。

例子:我怀念上古的夸父,  (1)     (2)    (3)     (4)   ,为着追求光和热,他们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建德眼中,认为在漫长的20世纪,杨绛与钱钟书一起在维护着汉语的尊严。(删去“认为”)

B. 中越作为传统友好邻邦,完全有智慧、有能力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共同造福于两国或两国人民。(将“或”修改为“和”)

C. 近日,四川工商学院因为学生逃课,被班级辅导员罚抄3500遍“我错了”,这种教育方法在网上引发热议。(将“我错了”调至“3500遍”之前)

D. 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有很强的食品安全意识,78.4%的中国学生“不吃过了消费期限的食物”,高于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学生。(在“高于”前加上“安全意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