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坡自儋北①归,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坡自儋北归,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坡倾囊仅能偿之,后择吉日入新第。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其故,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倾囊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选自《梁溪漫志》)

【注释】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②屋券:房契。③毗陵:地名,现常州一带。

【阅读指津】绍圣四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他在这里办学堂、兴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跟从苏轼学习。元符三年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

本文写的是苏轼寄居常州时买人旧宅,结果巧遇旧宅老主悲戚痛哭,于是,他把宅子还给人家,连钱都没要,自己却寄人篱下的故事。由此可见苏轼人品之高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痛心 / 王侯将相有种乎(《陈涉世家》)

B. 竟不索其 / 中通外,不蔓不枝(《爱莲说》)

C. 问之 / 上使外兵(《陈涉世家》)

D. 择吉日入新第 / 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子不肖

A. 溪深鱼肥(欧阳修《醉翁亭记》)

B.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C.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D.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列子《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其故居所在,则坡倾囊所得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表现了苏东坡的哪些美德?请结合上文加以分析。

 

1.A 2.B 3.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买的那座房子。 4.当苏东坡知道自己买下的房子就是老妪的祖屋时,当即还给老妪,并叫来老妪的儿子,让他第二天迎接母亲回到旧居去,更没有索要房钱,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能理解、同情别人,善良,对人豁达大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参考译文】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从儋州(今海南儋州)回来,居住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当地的读书人和官员,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邵民瞻拜东坡为师,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拄着拐杖,走过长桥,以游赏山水为乐。 邵民瞻为苏东坡买了一座房子,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后来(苏东坡)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有一次,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达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东坡听后,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呢?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推门进去,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然自顾自哭泣。东坡问她(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留着不敢卖,一直传到我。但是我儿子没出息,(把它)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悲伤。(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买的那座房子。东坡再三地安慰她,慢慢地告诉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东坡)于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最终也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东坡从此就回到常州去了,不再购置宅院,而是借塘桥孙家的居所暂时做休憩之用。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宁”都是“岂,难道”的意思;B项“直”意思分别是“值,价钱 / 挺直”的意思;C项“将”分别是“将要 / 率领”的意思;D项“后”意思分别是“后来 / 在……后面”。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表并列关系;B项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C项表顺承关系;D项表修饰关系。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岂”是难道的意思,“触”是触动的意思,“居”是房子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通译全文,理解意思,当苏东坡知道自己买下的房子就是老妪的祖屋时,当即还给老妪,并叫老妪的儿子第二天迎接母亲回到旧居去,更没有索要房钱。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一个能理解、同情别人,善良,对人豁达大度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1.颔联中的“空”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利里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故事,出自斯威夫特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这个故事巧妙地抨击了当时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

B.《水浒传》中鲁智深为帮助金家父女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旁边的李忠也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银两够了,将那二两银子丢还给他。

C.《西游记》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他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深受读者的喜爱。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作者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2)阅读下面的两个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说时迟,那时快,A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闪,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A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A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A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选段二:郑屠当不过,讨饶。B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叫俺讨饶,洒家却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B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①选段中A、B所代表的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

②这两个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两个人物都有这样相同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查看答案

综合运用。

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并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专题学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学习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有两只猴子走出居住地,让一名猎人发现了。那猎人便拿枪追赶那两只猴子。第一只猴子看到猎人赶来,便转身一跳,跳上了一棵大树。

而另一只猴子,则在犹豫不决:到底要怎样才能显示我的神通,什么样的跳法才是最好看的呢?在它犹豫不决时,猎人已瞄准朝它开了一枪,猴子当场毙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