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重送①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刘裴二人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此前诗人已写一首同题五言律诗,是为“重送”。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2.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手法答想象、对比、衬托,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模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画面描述要包括画面和特点,情感可以根据诗题中“送”“贬”两字,大致了解诗人的心情.抓住“伤心”一词,理解作者以景写情的方法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试题分析:诗歌最后一句是写景,手法往往都是借景抒情,也可以答对比,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体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牵挂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越国以鄙远    边邑

C. 共其乏困    供应

D. 唯君图之    考虑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城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书斋》)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 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 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静。

D. 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2.下列对“书房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 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 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 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 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附加题

【甲】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出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乙】因此,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我会看见那些我凭借触摸所知道的东西。更妙的是,整个壮丽的绘画世界将向我打开,从富有宁静的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艺术到带有狂想风格的现代派艺术。我将细心地观察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我要饱览维洛内萨的温暖色彩,研究艾尔·格列科的奥秘,从科罗的绘画中重新观察大自然。啊,你们有眼睛的人们竟能欣赏到历代艺术中这么丰富的意味和美!

1.作者是如何安排仅有的三天光明的?

2.结合选文分析“我”的性格特点。(请列出两点)

3.作为一个盲人,海伦·凯勒为什么要假设自己能够得到三天光明,并以此来展开想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声音无处不在,风声、雨声、笑声、歌声、读书声、电话那头的叮嘱声……总有一种声音在你耳畔响起,牵动你的心灵。

请以“牵动我心灵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3)写出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吹笛子的老人

(1)“老婆在去年死了,留下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为了卖一支笛子,卖笛子的老人对着陌生的我描述家里的窘况。虽然喜欢印度笛子音乐,但老人用竹子做的笛子相当粗糙,让人实在没有购买的欲望。或许是一开始没有拒绝,他继续缠着我不放。

(2)“这是很好的笛子,你在印度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这种真正的笛子。家里最小的孩子正在发烧,没钱医治快要死了,拜托买一支,我算你便宜一点。”

(3)明明知道是谎话,但我看着他说:“是不是连房租也缴不起,被房东赶出来了?”

(4)“天啊!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真的是流浪在街头。求您做做好事,买一支吧!”

(5)“当然,一个礼拜里你一支也没有卖出去吧?”

(6)“对啊,即使知道是好笛子,但除了你以外,又有谁会买呢?”

(7)老人说完以后,为讨我的欢喜,马上拿起笛子吹奏起来。不知是否因长期卖笛子的关系,他吹笛子的技艺甚为精湛。悠扬凄凉的笛声,在恒河边落日的映照之下,竟教人有些感动。

(8)在这之前,我到印度旅行时都会买几支笛子,别看卖笛子的人信手拈来吹得很容易,买回家以后,可能是技术太差,怎么吹都吹不出声音来。有了前车之鉴,我不想再买一支多余的笛子,便决定施舍给老人十卢比。然而从口袋里掏钱时,却跑出一百卢比的纸币,就在我犹豫瞬间,那纸币已经到了老人手中。老人拿到钱以后,马上合掌跪地磕头:“感谢您!神一定会记得您,您的恩惠终生难忘!”

(9)想要拿回钱,已经太迟了,白白损失一百卢比,虽然不是滋味,但也只好勉强露出慈悲的笑容。老人意外地获得一笔钱财,跟在我后面表示道谢,我挥挥手合掌向他示意快走。

(10)回到寄宿的旅馆,由于没有什么事情早早就上床睡觉了。天亮之前,耳边忽然传来一阵笛子的声音。

(11)那是从窗外传来的笛声,揉揉惺忪的双眼,我打开窗户往外看,阳台下老人正吹奏着笛子。老人一看到我就举手招呼,接着马上演奏像是印度人习惯在早晨听的传统音乐。昨天才给了他一百卢比,没想到今天一大早又跑来要钱,我不禁有些生气,立刻把窗户关上。

(12)老人得寸进尺的举动,让我一下子睡意全消。关上窗户后,优美的笛声仍然继续不断。我慢慢地穿好衣服,想着如何回应以免再受到纠缠。老人看到我走出来,对着我合掌道早安。我表情严肃的说:“老先生,你说说看,昨天不是才给你钱,怎么可以又跑来要呢?我根本不想买笛子,快离开这里吧!”

(13)“我不是那个意思。”老人说。“请听我说。得到你的帮助实在无以回报,我决定只要你在这里,每天早上我都要来为你吹奏笛子。”

(14)听到老人诚恳的回答,我才发觉错怪了他。老人没有撒谎,也不是来讨钱的,他只是想要表达心里的感谢而已。

(15)老人没有食言,自那以后一连五天,他早上都来到我在恒河江边的住处,吹奏着优美的笛声。而我每天清晨在笛声中醒来,打开窗户,看着灿烂的旭日自恒河升起。因为老人的音乐,让我迎接充满活力的一天。

(16)微不足道的一百卢比,却让我得到了最好的礼物,老人教导我,即使受到别人一点小恩惠,也要懂得回报,生活虽然清苦,却能拥有富足的心灵。

(17)由于老人的心意,我能自豪地说,有谁比我经历过更多彩多姿的印度旅行呢?据我所知,即使是元首访问印度,也没有像我这样在清晨享受到笛声晨叩的礼遇吧!

1.阅读作品,根据小说的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2.请说说第(7)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本文运用怎样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诚实的以卖笛为生的印度老人形象?请说说它的作用。

4.作者说“我得到了最好的礼物”,请说说“最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