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声音无处不在,风声、雨声、笑声、歌声、读书声、电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声音无处不在,风声、雨声、笑声、歌声、读书声、电话那头的叮嘱声……总有一种声音在你耳畔响起,牵动你的心灵。

请以“牵动我心灵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3)写出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例文 牵动我心灵的声音 在梦中,我仿佛回到那熟悉的青砖小道上,推开那一扇通向未知的大门,金色的阳光从门缝钻出来,将一切都渡上熟悉的温度。    还有那“踢哒踢哒”的拐杖声,令我内心产生一阵莫名的共鸣——于是,回忆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    “奶奶,奶奶,这日历怎么回事啊?”我带着调皮的笑意,站在日历旁大声喊道。此时,“踢哒踢哒”的拐杖声便会应声响起,奶奶走上前来,戴着老花眼镜认真地看了看日历,发现我强忍笑意的小脸蛋,有捏了捏我脸颊,故作生气地训诫:“你这个调皮的丫头,又乱撕日历!”我便会发出响亮的笑声——儿时的我总喜欢偷偷多撕一张日历纸,看到奶奶略微生气的样子。那时的捉弄与欢笑如同夏天的冰棒一般美妙。然而学业像是一条裂谷,令我和奶奶不再亲密如初。    学业的繁重令我甚少再到奶奶家。但为数不多的探望,奶奶都会拄着拐杖。“踢哒踢哒”的拐杖声向我迎来,笑迎迎地接过我手中的几袋水果,与儿时一样,牵着我的手走进屋里,只是曾经的小手已经强壮有力,曾经的大手已经纤瘦不已。    奶奶高兴地把水果放下,忙叫我坐下喝水,转身走向厨房给我弄吃的。我忽然想到了“物是人非”这个词,大概就如此时此刻吧。熟悉的房屋,熟悉的亲热,却引起“不熟悉”的局促不安。冥冥中,我再次站在日历旁边,瞧了瞧日记上的日期,不自主喊道:“奶奶,这日历怎么回事啊?”熟悉的话语,却令我深感奇怪。“踢哒踢哒”的声音响起了好一阵子,奶奶才步履蹒跚的走到我身边,半眯着眼睛吃力的观察日历,嘴边还在喃喃自语,好一会才抬起头来:“噢。估计忘记私下日历纸了。”    那一刻,我才恍悟到,奶奶的步伐中终究跟不上我的步伐,我的世界终究有一天不会再听到那熟悉的“踢哒踢哒”声。曾经的美好时光,正随着那“踢哒踢哒”的拐杖声,与我渐行渐远。我紧握着奶奶的手,望着日历,泪如雨下……    回忆总有拉下帷幕的时刻,而那牵动我内心深处的拐杖声,一定不曾停止。 【解析】试题分析:此文选材独到,紧紧抓住奶奶“踢哒踢哒”的拐杖声”来写,角度很小,却很好地表达了我的情感,突出了中心。语言沉稳,结尾处的议论抒情也恰到好处。让人深思。 点睛: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悠扬的歌声等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着怎样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所以本文可写的内容很多,选材上要注意精选。文章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这样更容易把握写作。语言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结构安排上要巧妙。本文适合写记叙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吹笛子的老人

(1)“老婆在去年死了,留下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为了卖一支笛子,卖笛子的老人对着陌生的我描述家里的窘况。虽然喜欢印度笛子音乐,但老人用竹子做的笛子相当粗糙,让人实在没有购买的欲望。或许是一开始没有拒绝,他继续缠着我不放。

(2)“这是很好的笛子,你在印度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这种真正的笛子。家里最小的孩子正在发烧,没钱医治快要死了,拜托买一支,我算你便宜一点。”

(3)明明知道是谎话,但我看着他说:“是不是连房租也缴不起,被房东赶出来了?”

(4)“天啊!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真的是流浪在街头。求您做做好事,买一支吧!”

(5)“当然,一个礼拜里你一支也没有卖出去吧?”

(6)“对啊,即使知道是好笛子,但除了你以外,又有谁会买呢?”

(7)老人说完以后,为讨我的欢喜,马上拿起笛子吹奏起来。不知是否因长期卖笛子的关系,他吹笛子的技艺甚为精湛。悠扬凄凉的笛声,在恒河边落日的映照之下,竟教人有些感动。

(8)在这之前,我到印度旅行时都会买几支笛子,别看卖笛子的人信手拈来吹得很容易,买回家以后,可能是技术太差,怎么吹都吹不出声音来。有了前车之鉴,我不想再买一支多余的笛子,便决定施舍给老人十卢比。然而从口袋里掏钱时,却跑出一百卢比的纸币,就在我犹豫瞬间,那纸币已经到了老人手中。老人拿到钱以后,马上合掌跪地磕头:“感谢您!神一定会记得您,您的恩惠终生难忘!”

(9)想要拿回钱,已经太迟了,白白损失一百卢比,虽然不是滋味,但也只好勉强露出慈悲的笑容。老人意外地获得一笔钱财,跟在我后面表示道谢,我挥挥手合掌向他示意快走。

(10)回到寄宿的旅馆,由于没有什么事情早早就上床睡觉了。天亮之前,耳边忽然传来一阵笛子的声音。

(11)那是从窗外传来的笛声,揉揉惺忪的双眼,我打开窗户往外看,阳台下老人正吹奏着笛子。老人一看到我就举手招呼,接着马上演奏像是印度人习惯在早晨听的传统音乐。昨天才给了他一百卢比,没想到今天一大早又跑来要钱,我不禁有些生气,立刻把窗户关上。

(12)老人得寸进尺的举动,让我一下子睡意全消。关上窗户后,优美的笛声仍然继续不断。我慢慢地穿好衣服,想着如何回应以免再受到纠缠。老人看到我走出来,对着我合掌道早安。我表情严肃的说:“老先生,你说说看,昨天不是才给你钱,怎么可以又跑来要呢?我根本不想买笛子,快离开这里吧!”

(13)“我不是那个意思。”老人说。“请听我说。得到你的帮助实在无以回报,我决定只要你在这里,每天早上我都要来为你吹奏笛子。”

(14)听到老人诚恳的回答,我才发觉错怪了他。老人没有撒谎,也不是来讨钱的,他只是想要表达心里的感谢而已。

(15)老人没有食言,自那以后一连五天,他早上都来到我在恒河江边的住处,吹奏着优美的笛声。而我每天清晨在笛声中醒来,打开窗户,看着灿烂的旭日自恒河升起。因为老人的音乐,让我迎接充满活力的一天。

(16)微不足道的一百卢比,却让我得到了最好的礼物,老人教导我,即使受到别人一点小恩惠,也要懂得回报,生活虽然清苦,却能拥有富足的心灵。

(17)由于老人的心意,我能自豪地说,有谁比我经历过更多彩多姿的印度旅行呢?据我所知,即使是元首访问印度,也没有像我这样在清晨享受到笛声晨叩的礼遇吧!

1.阅读作品,根据小说的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2.请说说第(7)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本文运用怎样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诚实的以卖笛为生的印度老人形象?请说说它的作用。

4.作者说“我得到了最好的礼物”,请说说“最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1.下列第①段在文中作用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摆出事实引出论题,并指出这些事实“促进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而引出下面的议论。

B. 第①段中的事例是文章的事实论据,用以证明作者在文中关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种种议论。

C. 第①段与第④段的有关内容是互相关照的,意在议论“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

D. 作者在第①段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了在文章开头强调那些商家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益只是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利用。

2.对第②、第③段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排比句中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论证方法看,这一排比句属于道理论证。

B. 第②段的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

C. 第③段举出“文化大革命”的事例,从反面揭示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及后果。

D. 第③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故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客气。

3.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盗玉大夫

魏田父①有耕于野者,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③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④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上大夫禄。  

【注释】①田父:老农。②蓄:藏。③庑(wǔ):廊,厢房。④ 遄(chuán):疾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      )。

A. 宝玉径尺/之心而寓之酒也

B. 畜之弗利其家,弗如之。/兴汉室,还于旧都

C. 玉工望之再拜而立/子墨子起,再拜

D. 上大夫禄/之不能尽其材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

犹  录  以  归  置  于  庑  下  其  夜  玉  明  光  照  一  室

3.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又何焉/亲密无    B. 虽不能/纳雅言

C. 忠之也/引凄异    D. 战则请/民弗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B. 本文略写战争的经过而详写战前和战后议论,主要是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C. 第三段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公问其故”一句中。

D. 曹刿进见鲁庄公主要为了让鲁庄公懂得: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要求内容符合语境。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华美的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假如我是个摄影师,我就要用明媚的色彩,抓拍出她们的勃发的活力和妩媚的身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