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为爱挺直(郭华悦)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为爱挺直(郭华悦)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第④段中说“他看到了希望”。他的希望是什么?

2.第⑤段说母亲想看孙女却遭到他“不断推脱”。为什么他不断推脱?

3.第⑦段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

4.第⑧段写到作者酸楚的心情。你认为接下来他会做什么

5.联系全文,说说以“为爱挺直”为题好在哪里?

 

1.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2.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 3.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4.将母亲接回身边,安享晚年。 5.①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选文“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②造成悬念,引领着读者急切地阅读全文。 【解析】 1.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认真阅读全文可以发现。这可以从第③自然段里面找到答案,第③段写的是他很惊喜,因为他发现母亲蹬车时的背是直的,所以他看到了希望,他的希望就是“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可以用原文的这句子进行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就是他希望母亲能够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意思相近即可。 2.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发现“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其实他并不是真正的忙,而是不想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还有其他认识他的人看到母亲的驼背的形象,他觉得母亲丢了自己的脸,可见他的自私。 3.该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这样的戏”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去理解,“这样”是指对上文的指代,“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也是到此时他才明白了自己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可以用原文来回答。 4.本题是补写文章内容。。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然后根据自己推测,补充结尾即可。结尾就是将母亲接回身边,安享晚年。 5.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对于文章标题的分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标题是否是以物件,事件为文章的标题,如果是,那么这个物件或这件事就是文章始终贯穿全文的线索,它的作用就是交代了写作的对象,是文章的线索;第二,如果是以短语形式出现,并且该短语有深刻的含义,那它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的作用了。该文章的标题就是第二种情况,标题的意思是“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同时也是为文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回答此类型题目时,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结构线索,写法、修辞,主旨以及与主旨的关系,最后分析其效果:新颖含蓄、发人深省、引起兴趣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文《说和做》(臧克家)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

3.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4.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5.说说第⑪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

 

查看答案

近日,学校组织一次“走近新词语”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写出下列新词语的通常说法。(任选两个)(2分)

另类      菜鸟      迷你      草根      热卖

(2)活动二: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1分)

材料1: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对他的孙女说,这些词语太陌生了,她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

材料2: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闹词汇。

材料3: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亮骚,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老师当场“晕倒”。

探究发现:                                                                        

(3)活动三:下面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2分)

学生:老师,《现代汉语词典》怎么把“包装”“下课”作为新词语了?

老师:因为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举例说,“下课”,原指上课结束,现在又有了被解职的意思。如,某男篮主教练执教不力而下课。

学生:哦,我明白了!

老师:那你能不能参照老师的说法,从“包装”“充电”“山寨”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来说明这种情况呢?

学生:                                                                        

老师:这个例子举得好,看来你是真的明白了。

 

查看答案

名著解读。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 (作者)的小说《骆驼祥子》。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两题。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在这首诗中,苏轼思考了一个什么问题?

(2)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填空。

(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2)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4)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一个句子是“                         ”。

(6)我国古代有许多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如“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又如“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