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说和做》(臧克家)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

阅读课文《说和做》(臧克家)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

3.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4.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5.说说第⑪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

 

1.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 2.不是。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 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4.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 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5.作用:总结全文,高度称赞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伟大精神。 仿写:他,是生活的弃儿。他,是命运的改写者。或:他,是眼睛的盲者。他,是音乐的引路人。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来回答。第四、五段写闻一多起稿政治传单;第六段写闻一多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第九段写闻一多参加游行示威。 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来回答。根据第一段“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可知“小声说”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 3.本题的考点是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的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贬义词褒用、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不是指声音。结合下文“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可以看出来声音越来越大是指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者,民主战士,开始他仅仅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后来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从小声到大声,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4.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形象的表现闻一多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品格。 5.此题考查记叙文结尾的作用。记叙文结尾的作用有:1.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 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3、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结尾的作用多种多样,有单一的,也多种的,需要联系上下文,得出解答。本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高度称赞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伟大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日,学校组织一次“走近新词语”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写出下列新词语的通常说法。(任选两个)(2分)

另类      菜鸟      迷你      草根      热卖

(2)活动二: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1分)

材料1: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对他的孙女说,这些词语太陌生了,她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

材料2: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闹词汇。

材料3: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亮骚,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老师当场“晕倒”。

探究发现:                                                                        

(3)活动三:下面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2分)

学生:老师,《现代汉语词典》怎么把“包装”“下课”作为新词语了?

老师:因为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举例说,“下课”,原指上课结束,现在又有了被解职的意思。如,某男篮主教练执教不力而下课。

学生:哦,我明白了!

老师:那你能不能参照老师的说法,从“包装”“充电”“山寨”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来说明这种情况呢?

学生:                                                                        

老师:这个例子举得好,看来你是真的明白了。

 

查看答案

名著解读。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 (作者)的小说《骆驼祥子》。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两题。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在这首诗中,苏轼思考了一个什么问题?

(2)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填空。

(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2)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4)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一个句子是“                         ”。

(6)我国古代有许多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如“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又如“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岳池农家不仅农味十足,其农家食俗也别具特色。岳池人喜欢坐冷酒馆,一盅老白干,一碟牛皮豆干,一盘煮花生,三五个人群构成乡村冷酒馆最热闹的元素。冷酒馆内,顾客一坐就是大半天,而要卖的货物都摆在店外,买者自买,卖者自卖,生意与休闲两不误。一处乡场,最多可达100余家冷酒馆,坐在店内,喝着老白干,嚼着花生米,谈着农事,闲适中不经意地享受着家的感觉。

乐,更是岳池农家的核心元素;而曲艺,则是岳池农家人表现乐的典型载体。自唐代设置岳池县以来,勤劳聪慧的岳池人民在生活劳作的同时,自编自乐,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从自娱自乐到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到如今,岳池县尚能创作和演出扬琴、竹琴、盘子、清音、古筝、荷叶、花鼓、车灯、连厢、金钱板、快板、评书、双簧、谐剧、方言、相声、相书(口技)、莲花落、三句半、曲剧等20余种形式的曲艺节目,有民间职业演出团体20余个,常年在外巡回演出,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岳池曲艺品种之繁,艺人之多,影响之广,实属全省罕见,也令众多曲艺专家为之震惊。2007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特别授予岳池为“中国曲艺之乡”。如此殊荣不仅在四川,在整个西部地区也属唯一。

1.下列不能表现岳池农家人闲适的一项是

A. 要卖的货物都摆在店外,买者自买,卖者自卖,生意与休闲两不误。

B. 20余个民间职业演出团体,常年在外巡回演出,足迹踏遍全国各地。

C. 岳池人喜欢坐冷酒馆,一盅老白干,一碟牛皮豆干,一盘煮花生,三五个人群。

D. 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岳池人民在生活劳作的同时,自编自乐,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

2.下列对“岳池曲艺”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起源:一千多年前,岳池民间开始出现一些自编自乐的节目。

B. 发展:岳池曲艺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C. 鼎盛:曲艺节目(形式)多,演出团体(艺人)多,巡演范围(影响)广。

D. 贡献:2007年,岳池曲艺为岳池乃至西部地区赢得“中国曲艺之乡”的荣誉。

3.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坐在店内,喝着老白干,嚼着花生米,谈着农事”,说明农家人好喝懒做。

B. 酒是冷的,心是热的。农家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即使身处酒馆也有在家的感觉。

C. 说“岳池曲艺品种之繁”有些夸大其词,因为从文中得知岳池曲艺只有20余种形式。

D. 为了岳池曲艺在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传承,中国曲协授予岳池“曲艺之乡”的称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