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诠(quán)释 迸(bèng)...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quán)释    (bèng)溅    (chǔ)蓄      (dǎo)

B.(xián)窗    (mì)      (jí)取       (zháo)落

C.挑(tī)      (jī)身    (guǎng)    (liàng)

D.(juān)刻    (qiú)水    (cāo)      (zhǐ)尺

 

D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A.贮(zhǔ)蓄;B.着(zhúo)落; C.酝酿(niàng)。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我好想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成功”、“有个知心朋友”、“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再看一眼”或“美梦成真”、“飞上月球”、“回到过去”等。字迹工整,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全文依次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2.阅读第②段,赏析两个“轻轻”的表达效果。

 

3.第⑧段对家人过“端午”及“猫头小布鞋”等童年生活进行描写,似乎与中心无关。请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4.文章以“姥姥的端午”为题,有哪些作用?

 

5.比较以下两段材料,说说在描写角度方面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材料一: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奶奶的端午》)

材料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社戏》)

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

③藉: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    (2)清峻茂       荣__________

(3)与之使高丽   俱__________    (4)船倾覆       欲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

 

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举行最美读书笔记展览会,约请你参与并做以下几件事:

(1)提供你的读书笔记本的美名:                       

(2)尝试为展览会会标上方写一副对联,注意字数相等、结构尽量相同。

 

(3)为本次读书笔记展览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