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秘密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妁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

父亲的秘密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妁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画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的树干上。忙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滋味了。”

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父子俩因(      )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             );(2)(              )。

2.文章结尾父亲说“那几天,我可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说说前文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

3.结合文章内容,品评下面句子。

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1.迷失方向(迷路) 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1)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2)寻找蘑菇充饥 2.(1)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2)父亲每次回来,都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3)父亲洗蘑菇时,将两个有毒的蘑菇拣出扔进垃圾桶。 3.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森林比作巨大的笼子,突出了树木密集、阴森的特点,点染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2点照应内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吴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括号里的词。

①自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急湍(甚)箭     

③(负)势竞上(      )           

④在昼(犹)昏(      )

2.翻译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古人写景,往往用不同的写法,表现出相近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几组句子意境及内容大致相同的句子。

①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查看答案

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是(      ) (       )(      )(     

A.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

C.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查看答案

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仿写:母爱是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请补充完整。

                       自将磨洗认前朝。

②辛苦遭逢起一经,                          

③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④余立侍左右,                            

⑤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现自己豁达开阔的心胸以及对世人美好祝愿的两句词是                    

⑥“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再写出两句含“雨”字的诗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