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在阳光下看人 韩志金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

在阳光下看人

韩志金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一个有着明显长处和强项的人,也常有明显的短处和弱点。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④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能看出部属长处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光自己一个人能干,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个卓越超群的人,也无法胜任所有的事情。唯有知人善任的管理者,才能完成超出一己之力的事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其所短,特别是人的某些失误或过错。接受任务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任务完成得不够好,或偶尔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对于一些方法上的过失,要用宽容心来包容,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一出现失误就任意指责,简单处罚,接受任务者就会变得谨小慎微。畏葸不前,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工作。

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如宋代卢梅坡《雪梅》中所说:                                        。结合本文所讲道理,谈谈如何看待自己或他人的长处和短处。

 

1.用人的正确态度是:从人的长处着眼,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2.运用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地证明了“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的观点。 3.文章开头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用人的正确态度是:从人的长处着眼,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然后举柳宗元《梓人传》的故事证明了“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再运用比喻、举例和道理论证强调“用人重点应该在扬长”;最后得出结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照应题目。 4.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可从正确利用他人和自己的长处,避开短处的角度作答。也可从对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应该全面.长远地看的角度作答。(共3分,观点明确,正确1分,能围绕观点展开适当阐述1分.语言表达通顺得体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2. 试题分析:论证方法与作用分析答题方法:具体如下: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 试题分析: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4. 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能围绕观点展开适当阐述,合理表达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溪行                                (2)渔人甚之(        

(3)亦雅咏不                            (4)颖脱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   为乡邻所贵           B.悉外人     

C.武陵人捕鱼       乡邻之所贵           D.环堵萧      并怡自乐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1)有                 (2)或

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2.“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及综合性学习

(1)近期学校开展了“八礼四仪”教育活动,注意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在下列语句的横线上写出与该场合相适应的敬辞谦语。

A、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           ”。

B、与人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未见说“           ”。

(2)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下面是盐城9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9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0C   风力: <3级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一书的作者是                  ,宫廷游戏包括两种:一种是绳上跳舞,另一种是                         

(2)在《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内务大臣告诉“我”:“在外国人看来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请问这两大危机是什么?

 

查看答案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清得如同镜子一般,              ,实在奇绝。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

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

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

A.②④①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