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西 风 胡 杨 潘 岳 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

西 风 胡 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形成一幅摄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然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竞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⑦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的红柳。为了胡杨,为了胡杨的精神。她们自愿守在最前方。远在天涯海角的红树林,与胡杨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身后的人们用泥土塑成一个个偶像放在庙堂里焚香膜拜,而将他们这些真正神圣的勇士砍下来烧柴。

⑧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成成的泪。这凄然无语的树,只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他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给他们。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仆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他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站在这凄然高耸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与红树,请他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我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鼓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含义。

2.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品味文中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蕴含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1.既指摧残胡杨的自然界的西风(或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指人类摧残胡杨的行为。 2.最坚韧、最无私、最包容、最悲壮。 3.交代了胡杨的生长环境,营造了苍凉的氛围,衬托胡杨的形象,突出胡杨令人震撼的力量,为下文写胡杨作铺垫;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3——6段,根据第一句话来提炼作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这段话交代了胡杨的生长环境,衬托出胡杨的品质,为下文的赞美做铺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仔细阅读画线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是胡杨死后的悲壮姿态,表现了它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词背诵填空。

                  ,胜作一书生。

②可怜后主还祠庙,                

                   ,辞根散作九秋蓬。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⑤共看明月应垂泪,

⑥五花连钱旋作冰,                  

⑦蒹葭萋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⑩无限山河泪,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学校联手社区(村)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学校与社区(村)联办的“传统文化知多少”活动中,一副对联难住了大家,请你帮忙填完整。

上联:端午        祭屈原         下联:中秋赏月

(2)清明期间,社区(村)里不少人采用传统的上山扫墓祭奠方式,在先人墓前燃香烛、放鞭炮。可这容易引发山火,污染空气,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对此,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醒大家呢?(至少写出两条措施)(2分)

 

查看答案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请写出这个英雄的名字。这部书中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名字,并概括其相关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语文学科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以在潮起时领略海的壮美,也可以在潮落时体会海的静谧。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航道上翻船后,公安、航道、海事等社会船舶陆续抵达开展搜救。

B.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C.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