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与阅读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

现代文与阅读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怡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⑼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⒂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1.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3.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1.(1)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 (2)徒劳,白费力气;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而心生怜惜之情。 2. (1)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做铺垫,与后面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 3. (1)最后一段与开头前三段形成照应。 (2)第⑺段槐树林被砍伐殆尽与第⑷段对茂密的槐树林的描写形成照应。 (3)第⒁段压在心头的谜团释放了与第⑹段对放蜂老人为蜜蜂死亡而伤心的不解之谜形成照应。(可概括写出,也可抄原句回答。) 4.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或:文章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 【解析】 1.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意分析词语在文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应该是:表层意思+深层含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散文的描写方法。第1题是景物描写,第2题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考生要指出描写的方法并结合文章分析描写的作用。 3.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照应的含义和作用,考生只要在文章找到前呼后应的句子,写出一组即可。 4. 试题分析:本文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主旨应包括主要事件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事物所表现的精神等。也可采用通式概括:文章通过描述……,采用……手法,借助……,赞美了……的人(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题

今年三月份,国务院首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学校决定开展以“尚阅读•扬正气”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班级举行“全民阅读”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民间阅览室、图书馆建成,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材料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这和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一些书店生存艰难。

1.(1)探究结论:

2.(2)学校正在创建一个书吧,书吧两旁要悬挂一副对联,请补出对联后部分。

上联:学习

下联:阅读

3.(3)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论证,字数60字左右。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让心灵更深刻,并表现在气质与风度上。苏轼饱读诗书,使得他的诗词有一种豪放之气,他也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你的帖子:读书可以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塞下秋来风景异,                      。(温庭筠《商山早行》)

(3)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                                            ”。

(6)请将苏轼《浣溪沙》一词空缺部分默写完整。

                                       。牛衣古柳卖黄瓜。

                 日高人渴漫思茶。                     

 

查看答案

书谢御史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敢诘(                 (2)他事削其籍以归(          

2.翻译句子。

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查看答案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查看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怒乎             无案牍劳行

B.士必怒                       为佣耕,何富贵也

C.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有先生也

D.仓鹰击殿上                   怀怒未发,休祲降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使人安陵君日          太守

B.天下缟,今日是也          吴广爱人

C.安陵君其寡人              时人莫之

D.否,非若                谓大同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