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⑾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2.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3.第③段和第⑩段两个划线语句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父亲不同心境简要说说。

4.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

5.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6.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1. 父亲的钱被偷;父亲及乡邻把各自的种子分给女人;父亲的钱失而复得。(每空1分,共3分。) 2. 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 3.不矛盾。 因为第③段写父亲的钱被偷时的焦急心情,对他人的猜疑及不信任;而第⑩段写父亲的钱失而复得后心情转悲为喜,他相信人心是向善的。 4. 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与下文父亲慷慨地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父亲的善良。 5. 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 6. 评价围绕父亲“善良”来谈,1分;联系现实要答出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正面意义,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 试题分析: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分析事情有来龙去脉,此事与彼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冷静地思考来确定和提取出正确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可知,那百元票子是在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之后,可见是父亲的爱心与善举感动了这个小偷。 3. 试题分析: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两个划线句的不同之处.分析其上下文.了解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这样.在结合文章内容冷静地思考之后.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读完全文我们可知,父亲“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是因为父亲当时确实丢了钱内心是着急的、心疼的,所以对别人产生了不信任之感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最终父亲的钱被小偷还了回来.因此善良的父亲还是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人之初性本善。 4. 试题分析:这个联系下文有关内容,即父亲送种子给别人这一节来理解,点明表现父亲这一形象特点的作用。 5. 试题分析:词语的理解要与句子相结合.有时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揣摩。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放到语境中揣摩出来的意思才会是正确的全面的。“皱皱巴巴”是在写钱的模样.“体温”表明父亲把钱当作宝贝贴身放着.两词结合起来.不难看出.明异旱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对钱的珍视.从全文看肥钱看得如此重要的父亲.却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他是多么善良呀。 6.6】 试题分析:根据文题“善良的种子”,结合文中所写父亲的行为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送车一事,父亲本已“说定不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但终于决定还送,原因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两次使用“踌躇”“终于”,有什么作用?

3.“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与“我再三劝他”中的“再三”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4.请体会画线句父亲的语言描写蕴涵的情味?

 

查看答案

八年级准备开展一次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2.请你仿照示例为此活动设计两个切实可行的板块。

示例:讲述爱心故事。

板块一:                       板块二:

3.在有关“爱己与爱人”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中学生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应以学业为重,献爱心的事情等长大了再去做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查看答案

名著考查。

《骆驼祥子》中与祥子关系密切的两名女性是:霸道泼辣、心理变态、敢作敢为的________      和善良正直、命运凄惨、令人同情的___________   _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默写。

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⑶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⑸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比喻不与恶浊的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                                               

⑹从《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蔚然成风。②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源流,而激励重庆人创作就是激发重庆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通过开展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④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民的素质。

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