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内阅读。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课内阅读。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⑧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为主。

2.“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用简明的语言回

 

1.假山和池沼   池沼 2.  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3.不能去掉,  因为“大多”引用活水,表明也有极少数不引用活水,若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因为假山的堆叠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给游人忘却城市,身处山间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更依赖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所以“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解析】 1. 试题分析:快速浏览文章,把握选段的说明对象是假山和池沼,重点说的是池沼。 2. 试题分析:“这”指代的内容要从上文找: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3. 试题分析: 先定性,不能去掉,再解释词语的意思,再说去掉不符合实际,最后说用“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试题分析: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因此艺术高于技术,文中艺术与技术是不能对调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hàndàn)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有删节)

【注】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不不枝(               (2)陶后有闻(         

(3)及花之谢(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2.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孔子云:何陋有?       ②芙蕖自荷钱出水

B.①陶后鲜有               ②一老河兵

C.①此皆言其目者也         ②高二黍许

D.①香远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却不相同:甲文是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B.甲文重在托物言志,对莲花本身的描写惜墨如金,把更多的笔墨花在莲花的品格上;乙文则重在多角度着力写出莲花的功用。

  C.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手法,凝练传神地描写了莲的形象;乙文则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荷花由“出水之日”至“结实”的美景。

  D.甲文由表及里、由形象到主旨,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的君子之德;乙文则主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荷花“可目”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中新网  10月5日电  据诺贝尔官网的最新消息,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据悉,今年的奖项被分为两部分:一半授予爱尔兰和日本科学家,表彰其在治疗蛔虫引起的感染方面做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报道称,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及疟疾的新疗法,而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请为上面的新闻拟写一则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导读

(1)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文辞精炼、讲究押韵。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B.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个部分。

C.《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和《核舟记》的作者分别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英国作家雨果和我国明末的散文家魏学洢。

D.《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其中《五猖会》描写了被父亲强迫背《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A,多么体面的A,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选文中的A是谁?他的命运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并且接连惨遭贬谪。他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是啊,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只看到了他的光环,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扬,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恨自己生命的 A (苍凉 苍白)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 B (欣赏 观赏)自己,去嗅一下窗棂旁栀子花的芬芳?

(1)请为文中A、B两处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选__________             B选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按照下面的提示,仿写句子。

你是否羡慕过___________(如陶渊明、杜甫等)的人生?是啊,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树树皆秋色,                    

(3)                     ,孤帆天际看。

(4)斯是陋室,                      

(5)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望岳》中的名句:“                                       ”,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志存高远、昂扬向上的豪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