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生...

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学会舍,才能得。

请以“丢掉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丢掉浅斟低唱 读苏子的词句,旷达豪迈,令人拍案称绝;观东坡的一生,大气磅礴,令人折服赞叹.苏轼的成就,在于他抛却了浅斟低唱,轻装简从,一竹杖,一芒鞋,在寻找本心的大路上,走得潇洒轻盈. 苏子之前的文人,挣不脱诗庄词媚的桎梏,在低徊哀婉的华丽词藻间,迷失了自己.红牙板轻拍,浅斟低唱是醉人的风景,让人沉迷不前.花前月下,杨柳枝头,文人骚客们追寻的哀而不伤却成了他们表达自我的羁绊.可苏轼毕竟是不同的,它的心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豪迈,让他放下了浅斟低唱.从此,苏轼的名字与豪放词写在了一起,大江东去的辽远壮阔与滔滔江水一同喷薄而出;从此,婉约不再是宋词的主旋律,风花雪月不再是长短句中的唯一音符;从此,词文中有了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有了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丢掉了浅斟低唱,苏轼笔下流泻出发自内心的豪放,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后人.欧阳修曾执北宋文坛之牛耳,但所做词句也不过是“泪眼看花花不语”之类,胸中的豪情正气荡然无存,他不是写不出,只是他被这浅斟低唱束缚着,在寻求言为心声的道路上踟蹰不前.试想,他若生在东坡之后,面对高山大川,难道吟不出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他丢不下浅斟低唱,所以他只能以文章见长,长短句上的成就远不及苏轼. 东坡丢掉了浅斟低唱,不只是丢掉了瑰丽的吟风弄月,也丢掉了安逸温存的富贵生活.他带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拣尽寒枝不肯栖.无论是谁当政,他总有些不合时宜的话不吐不快,这让他屡遭贬谪,却越来越接近他心中的清风明月.他没有为一时的安逸享乐停下追求本心的脚步,他只是做了自己.他的诗词文章, 仿佛在讲述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便成了故事中的那个人,看到了那个言为心声的苏子. 浅斟低唱,是绮丽无实的温婉词藻;浅斟低唱,是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浅斟低唱,是身后撩人的风景,而丢掉了浅斟低唱的东坡,却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完成题目,定好内容。就是把空着的另一半题填上,使标题完整。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填题适当,符合自己的特点,就会有话可说,运笔时就不会时断时续甚至受阻。怎样选填另一半题呢?有两个原则,一是最熟悉的内容。二是最有新意的内容。作文贵在创新,尤其是考场作文,更要有创新特色,对于“填题”来说,主要是指内容创新,写人家少写或不写的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做到换位联想思考。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韦澳执法

上以京兆久不理,夏,五月,丁卯,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为人公直,既视事,豪贵敛手。郑光,宣宗之舅,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人患。积岁租不入,韦澳擒而以械系之。及延英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澳具奏之,上曰:“卿拟如何处置?”澳曰:“臣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惜,如何?”澳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是使臣理畿甸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得宽重典,则是朝廷之法,独行于贫下,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再三干朕,卿与贷法得否?不然,重决贷死可否?”澳曰:“臣不敢不奉诏,但许臣且系之,俟征积年税物毕放出,亦可为惩戒。”上曰:“可也。”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注释】①延英:宫殿名。 畿甸: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如此                         (2)奏之

(3)征积年税物毕放出              (4)朕为郑光卿法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

积岁租不入,韦澳擒而以械系之。

4.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韦澳、宣宗、庄吏,请你选择其中一人,就他们的所作所为发表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采桑子》一词,完成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词中“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意境很美,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胸怀与心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汉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她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3.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关于“文明旅游”的主题阅读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9000万人次,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达到1.17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

【数据调查】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

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插队

随地吐痰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

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

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

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

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

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

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

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

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

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

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

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网友评论)

1.阅读【事件回放】部分,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

2.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被称为“暴发户”的有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

B.2012年中国居民出境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居民出境共9000万人次。

C.出国旅游的人都在感慨中国人真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都是中

国人了。

D.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

3.根据“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

4.对中国游客被贴“标签”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语言表达运用

10月5日,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

(1)请根据以下信息,给屠呦呦写一段贺词。(不少于50字)

诺奖委员会对她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传统中草药,以研发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她筛选了大量中草药,最终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书籍,获得了指导其研发的线索和灵感,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

(2)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正在经历莫言获诺奖后的一系列经历:

材料一:“现在,好像全世界都是我了”。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

材料二:现年84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人在有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自然科学领域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夙愿。此举或将对以习近平领导层为实现“经济强国”而推进的研发投资强化构成东风。——日本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青蒿素的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浙江在线

材料四:屠呦呦获奖给出怎样的启示?国家实力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提高国民素养当然重要,但国家实力还是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否则中国永远只能仿制别人或者充当让别国的“第一”获得无限放大机会的默默无闻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为本土获诺奖科学奖第一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必然的。请你对此事也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少于5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