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采桑子》一词,完成下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

阅读《采桑子》一词,完成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词中“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意境很美,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胸怀与心境?

 

1.示例一:“狼籍”“飞絮”写落经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示例二:“濛濛”运用叠词,富于韵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絮随风飘扬的迷蒙,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2.表现了词人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解析】 1. 试题分析: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作者通过写景抒发的是晚年解脱政务之后的开朗、愉快的心境。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汉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她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3.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关于“文明旅游”的主题阅读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9000万人次,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达到1.17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

【数据调查】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

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插队

随地吐痰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

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

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

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

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

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

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

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

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

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

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

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网友评论)

1.阅读【事件回放】部分,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

2.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被称为“暴发户”的有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

B.2012年中国居民出境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居民出境共9000万人次。

C.出国旅游的人都在感慨中国人真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都是中

国人了。

D.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

3.根据“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

4.对中国游客被贴“标签”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语言表达运用

10月5日,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

(1)请根据以下信息,给屠呦呦写一段贺词。(不少于50字)

诺奖委员会对她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传统中草药,以研发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她筛选了大量中草药,最终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书籍,获得了指导其研发的线索和灵感,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

(2)屠呦呦获得诺奖后,正在经历莫言获诺奖后的一系列经历:

材料一:“现在,好像全世界都是我了”。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

材料二:现年84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人在有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自然科学领域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夙愿。此举或将对以习近平领导层为实现“经济强国”而推进的研发投资强化构成东风。——日本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青蒿素的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浙江在线

材料四:屠呦呦获奖给出怎样的启示?国家实力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提高国民素养当然重要,但国家实力还是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否则中国永远只能仿制别人或者充当让别国的“第一”获得无限放大机会的默默无闻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为本土获诺奖科学奖第一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必然的。请你对此事也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少于50字)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象。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林冲:误入白虎堂——(            )——(            )——怒杀王伦

鲁达:拳打镇关西——(            )——(            )——大闹野猪林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我得往前走吗,先生?”我问。“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

“我相信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简妮特,可是我真的相信你得离开。”

这是个打击,可是我没有让它把我打垮。

“好吧,先生,往前走的命令一业,我就可以走。”

上述这段文字节选自世界文学名著《简·爱》。主人公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中的身份是           ,这个“打击”是指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词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许     夫专诸刺王僚也    B.高祖因之成帝业  头抢地耳

C.信义著四海     欲信大义天下      D.安陵君许寡人    主不能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