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例文: 错误 对于错误,我认为只有可原谅与不可原谅两种,可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去面对它,从而受益,《绝妙的错误》这本书却——恰恰从某一方面证实了我的想法! 它告诉了我所有的一切,包括动物、微生物、人类的出现只不过dna复制时出现了错误,所有生物都是因错误而产生的。“因错误而产生”这句话犹如平静的湖中蓦地投入一快石头,激出数十丈高的水花,而我却觉得只是平平凡凡一片片静静落地的黄叶,不相信吗?可当你们看到水花中一幅幅自己犯错时的画面以及犯错后的情景,当你们发现犯错后自己的成长时,谁又不会心平气静?错误缔造人类,人类又因错误而成长,呵!错误,它才是最神奇的“造物主”。或许,读到这儿,已经有人开始庆幸了,犯了错误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本来就是因错误而产生的,犯错是天性……” 不,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没必要是人,就可以像小动物一样,与我们以同样方式出现的小动物一样,没思想没智力,淡淡过一生。人能不断进步,就因为错误的积累,吃一堑、长一智。科学家爱迪生面对无数次错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明;爱因斯坦走了一次又一次的死路,却有了本本令人敬叹的“发现”;你我在面对考试一道道错误时,终于有一回没有犯错;你我在过马路时为走快点闯红灯而被吓得不轻,下次只有在绿灯亮时才会过……这些事犹如一大片永远望不到边的汪洋大海,俯身即得,如果划一叶小舟随风而飘,静静抚过这些记忆水珠,那心里得得到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快意,将是若有所思的迷雾渐开,将是欣悦无比的如释重负…… 我会永远记得错误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但我更应该把它理解为:人们的行动四处移动,不停地在犯错,更寻觅着犯错后应该做什么…… 我更会永远记得错误要勇于面对,从而于此思索受益……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三句名言表达思想的相通点。三句名言都说到“错误”,是在说明应该怎么对待“错误”,不要害怕,不要拒绝,追求的过程就是在犯错误而改正错误的过程。由此,应该想到一句俗语“吃一堑长一智”,即可从这个方面来拟题写作,比如“错误是成功的基”。可以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曾犯过一些错误,而自己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在改正错误中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由此感慨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错误是成功之基”。也可以运用名人之例作论据写议论文,用一些成功之士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断犯错误而采取正确的态度最终获得成功的典型材料,说理论证,说明“错误”并不可怕,它是成功者必由之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与能力选择相应的写法即可。在文中可将引用名言作论据。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謇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

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十六年,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注释】①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②卿曹:你们。从事:幕僚一类的文职官员。文俗吏:平庸的文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辍业投笔叹曰(       )                ⑵ 后忽疏懈(       )    

  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         (4)今虏使到数日(       )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佣者笑应曰      涉猎书传

B.  吾众诈自称      取封侯

C. 扶苏以数谏       狐疑未知所从

D. 辍耕垄上         当与从事议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

5.分别简述陈胜和班超遭遇的境地和采取的对策。(4分)

6.【甲】【乙】两文中陈胜、班超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值得后人学习?(2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20分)

送柴侍卿①(唐)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侍御:官职名。②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

C.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D.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2.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2分)

 

查看答案

关于“方言”的主题阅读

民间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衢州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衢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衢州本地话,但那种老衢州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衢州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这代人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衢州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衢州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三衢论坛,有删改)

学者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阅读以上材料你认为造成孩子们不会说方言的原因有哪些?(3分)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方言的存在价值,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意见并不完全相同。

B.【民间声音】中4楼和8楼所表达的观点是类似的。

C.【民间声音】3楼想表达的意思是方言长存于我们心中,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D.学者钱乃荣、程乃珊、封新城都是倾向于要保护方言的。

3.统观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4分)

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衢州话。你赞同哪种方式,运用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3分)

 

查看答案

长满怀想的瓦

王剑冰

  (1)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2)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3)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4)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5)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6)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7)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8)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9)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10)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11)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12)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1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1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16)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联系文章内容说说“长满我的怀想”的“瓦”有哪些特质?(3分)

2.回答下列句子括号中的问题。(4分)

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这里为什么用“摇曳”描述“怀想”?)瓦知道老人的心思。(瓦知道老人什么心思?)

3.第五段中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什么?(4分)

4.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