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阅读 (20分) 送柴侍卿①(唐)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古诗文阅读 (20分)

送柴侍卿①(唐)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侍御:官职名。②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

C.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D.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2.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2分)

 

1.(2分) B 2.(2分)《送》诗在劝慰友人中表达出诗人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表达出友人去后诗人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读懂两首诗的内容,抓住选项表述的要点,一一比较。B理解不妥,根据诗中“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可以体会到诗人是在劝导友人,所以“送君不觉有离伤”表达的是劝慰之情,劝朋友不要伤感,这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意思相同。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联系上一题的解答内容,理解第一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比较积极乐观的。第二首诗,从“孤帆”这一形象来看,从“唯见”这一慨叹来理解,诗人有怅然若失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方言”的主题阅读

民间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衢州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衢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衢州本地话,但那种老衢州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衢州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这代人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衢州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衢州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三衢论坛,有删改)

学者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阅读以上材料你认为造成孩子们不会说方言的原因有哪些?(3分)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方言的存在价值,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意见并不完全相同。

B.【民间声音】中4楼和8楼所表达的观点是类似的。

C.【民间声音】3楼想表达的意思是方言长存于我们心中,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D.学者钱乃荣、程乃珊、封新城都是倾向于要保护方言的。

3.统观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4分)

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衢州话。你赞同哪种方式,运用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3分)

 

查看答案

长满怀想的瓦

王剑冰

  (1)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2)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3)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4)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5)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6)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7)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8)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9)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10)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11)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12)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1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1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16)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联系文章内容说说“长满我的怀想”的“瓦”有哪些特质?(3分)

2.回答下列句子括号中的问题。(4分)

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这里为什么用“摇曳”描述“怀想”?)瓦知道老人的心思。(瓦知道老人什么心思?)

3.第五段中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什么?(4分)

4.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5分)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3分)

(1)之不以其道(     )            (2)一鼓作气,而衰(     )

(3)选贤能,讲信修睦(     )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选做五处)。(5分)

(1)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垮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

此段中描写的“汉子”是指             ,原著中林冲和他相斗的原因是            

(2)“秦大奶奶”是《草房子》最感人的人物之一,她的死是因为           

(3)选出对名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后经南海观音点化随唐僧西天取经,唐僧给他取名悟空。

B.《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凭自己的健壮和诚实成为一流的人力车夫,可最终他还是将自己的洋车卖了,原因是为了给难产而死的虎妞办丧事

C.“粗犷的脸,又是长又是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瞩视时非常严峻,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这是《名人传》中对贝多芬的描写。

D.《简·爱》中,罗切斯特家的佣人放火烧了庄园,他为了救出原来的妻子,一只眼睛发炎,另一只眼睛被砸伤。

(4)“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名著          

A.《泰戈尔诗选》    B.《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名人传》   D.《培根随笔》

(5)请补充完成下列对话。

小林:小红,你有没有发现,从余光中到莫言,从莫泊桑到马尔克斯,优秀作家大多是男性。

小红:                                

小林:我同意,她们的确也很优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