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小题。(11分)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小题。(11分)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楫摧家荡产

B.谗畏讥乐以忘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二者之为神情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  潜:

(2)暮冥冥   薄:

(3)酒临风   把:

(4)予求古仁人之心   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1.D 2.(1)隐没  (2)迫近  (3)持、执  (4)曾经 3.(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1.试题分析:A.两个“倾”前者是侧,斜的意思,后者是竭尽,尽其所有。  B.忧,前者是担心,后者是忧愁。C.怀前者是怀念,后者是心意,心情,情绪。  D.两个“异”都是不同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辨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境仿写句子。(2分)

欣赏是一种领略,欣赏也是一种收获。欣赏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喷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领悟博大的胸怀;                                    

 

查看答案

名著填空。(4分)

《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红楼梦》中“教香菱学诗”的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            )。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8分)

1.戎马关山北,                         。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                   ,绿烟灭尽清辉发。

4.《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          ,       。              

5.花间一壶酒,               

6.水调歌头 中秋》中表达诗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只听那人叫到:“老二住手!是我冲撞了你”。

B.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C.“先生,”他对商人说:“我想请您估估这件东西。”

D.七、八岁的姑娘家,谁愿意落下这么个名声?

 

查看答案

下面对作者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普希金,俄罗斯文学的开创者,他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对小沃尔夫的安慰,又是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全诗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调。

B.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项链》一文塑造了一位爱慕虚荣,“一夜欢乐换来十年艰辛”的人物形象——玛蒂尔德。

C.茹志鹃,生于1925年,卒于1998年,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百合花》塑造了一位热心好客的新媳妇的形象。

D.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是苏轼的老师,《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环境及太守与客人游览醉翁亭的经过,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