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40分) 亲爱的同学,我们不久前成为了中学生,我们在告别童年,悄悄成长,...

作文。(40分)

亲爱的同学,我们不久前成为了中学生,我们在告别童年,悄悄成长,带着年轻的梦,刻画着属于自己的青春足迹。

20、请以“成长足迹”为题写一篇作文,叙述一下自己成长的故事。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字迹工整,不少于500字。

 

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富含比喻义的作文题。“足迹”本是指脚印(脚走过后留下的痕迹)它是具体而有形的。但加上了“成长的”这个定语限制就使得“足迹”有了新的涵义它指的是人生活中比较深刻的经历和过程也就变得既抽象又无形了。而写作的要求却是要求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把这一“无形的足迹”写得“有形”起来。 从题目要求来看此题较宜写成回忆性的记叙文或散文。它给我们点示出一条明显的行文线索年龄的增加身心的成长。文章主体部分可用一种并列式结构来铺排而在选材内容上则应有一种层递式的扩深。这篇文章的“出彩”难就难在文章的立意和材料的选择上。显然的思想上的成长远比生理上的成长(除有生理残疾的但那主要也还是思想上的)立意要高,但选材也就更难,这就需要写作者竭力捕捉自己成长中的闪光点来给文章增辉。这一篇文章可以这样构思:①以议论、抒情的笔调引发出“成长的足迹”,以回忆领起全文。②孩童时足迹是爸妈扶携引导下的蹒跚学步和呀呀学语。③小学时足迹是老师悉心培养中的鲜艳领巾和大红奖状。④中学时足迹是同学真诚友谊里的排忧解难和心灵面对。⑤呼应开头,点明题旨,展望未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②剡:地名,在浙江嵊县。③何……为:干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皆(      ) 而(        ) 之(        )  遂(      )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2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   ,字         时期鲁国人。(2分)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           )

(2)诲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死而后已(        )

4.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

B.诲女知之乎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驱之别院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理解。(11分)

一床小花被

六岁时,她被母亲过继到伯父伯母家。伯父当年闯关东,与伯母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而她的生身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拉扯着4个孩子不容易,思来想去,就把体质最弱的她,送出去了。

在伯父伯母家,她过上了好日子,饭能吃饱,有新衣穿,长大后,她的伯母,也就是养母,坚持供她读到中专毕业。他们视她为己出。她也尽量做了一个好女儿:乖巧、听话,家务活抢着做。

即使这样,她还是常常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的轻言细语,母亲在深夜里为她掖好被子,母亲粗糙的手轻轻抚过她的头……十二岁那年,她随养父母回山东过年。在老家温暖的大炕上,养母微笑着给她介绍,这是大姑,二姑,这是三婶,二婶……她随着养母的指点,懂事地叫着她们,每个人都看着她,愉快地回应。

最后,养母指向一个女人,问,认识她吗?

她想都没想,答,不认识。掉头跑开,到院子里,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疯玩起来。

她永远记得,那个女人的笑在瞬间僵硬,眼里涌出湿湿的东西,却努力压抑着,不让它掉下来。那个女人是她的母亲,怀里抱着一床小花被。后来得知,那床小花被,是母亲省吃俭用积攒了数月的钱,买来棉花棉布,一针一线为她缝制的。而她在踏进屋里的第一步,就在众多面孔中,一眼认出母亲。小小的她,说不清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回答,许是怨恨,许是怕养母不高兴吧。

老家之行,她的表现让养母很满意,母亲做的小花被,养母慷慨地送给了她。夜晚,盖着松软的小花被,她把头蒙进被里,拼命嗅着,仿佛能闻到一种味道,那是母亲的手,轻轻抚过被子的味道。

养母爱她,但脾气不怎么好,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拿她出气,打骂也是常有的事。受了委屈,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顶嘴,或者大哭大闹,只默默地自己担着。晚上,钻进被窝,小花被的温暖覆盖着她,她的眼泪,一滴一滴渗进被子里。

小花被一直陪伴着她。上了中专,要住校,养母为她准备了一床更新的被子,她表示还要带着小花被。然后她看到养母的脸上有了不悦。那天她去同学家玩,回来后发现小花被不见了,问养母,养母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她便不再问了。小花被从此失踪,她的心里,很是失落了一阵子。

  她的大半生在东北度过。为养父母养老送终后,她已经60多岁。而后又随着儿女,回到山东老家。

此时,她的生母已经80多岁,身体还不错,眼不花耳不聋。母女俩再度相聚,手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此时,历经磨难的她早已谅解了母亲。她给母亲讲自己的成长,讲种种见闻与经历,也讲到了那床小花被。

老母亲用干枯的手抹着眼泪,说,闺女,娘还能为你再做一床小花被。第二天,母女俩手牵手,去了市场,买来新棉花和小花布。把花布洗净后,在阳光下晾干,然后娘俩坐在洁净的地板上,一针一线缝起小花被。

如今,她夜夜盖着小花被,闻着,嗅着,不时用手摩挲一下,幸福得就像一个孩子。

她是我的母亲。有时候我问,要不要换床被子。因为单位里发了很多太空被,又轻又软,柜子里有些放不下了。她摇头,急忙声明,我就喜欢这床小花被。

我笑了,任由她拥着她的小花被。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母亲。夜晚,她的房间里传来均匀的呼吸,我想,花被之下,一定会有一个安稳的梦吧。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2分)                                              

2.阅读画线句,思考:为什么她的回答会引起那个女人的笑在瞬间僵硬?试揣摩“那女人”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3.标题“一床小花被”中的小花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4.文中的她一直盖着母亲做的小花被,不愿换其他被子,这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6分)

下面是实验中学某班同学开展“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

1.第一天,语文老师利用一节课回顾了语文课本中有关写四季和自然的文章,并设计了一个问题:根据课本中出现的文章用一组排比句概括这些文章写出的四季特点:

朱自清的《春》描绘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景,梁衡的《夏感》描绘了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旋律,何其芳的《秋天》描绘了          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绘了    

的冬天。(2分)

2.第二天,语文老师将大家带到郊外感受自然。在前往郊外的途中,一些同学看到的景色让他们想起了学习和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心中感到十分郁闷和惆怅;而另一些同学看到的景色却让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希望,精神振奋。语文老师告诉他们:由于性格和经历的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千差万别。前者可以称为“令人怅惆的秋景”,后者可以称为“令人振奋的秋景”。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一种,用文字描写这种秋景。(4分)

我会选        ,我的描写是:(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填空。(3分)

衔肉的狗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它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1.上面这则寓言故事选自          (1分)

2.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