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你总会和我在一起》(14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

阅读《你总会和我在一起》(14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

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请用简洁的文字说说选文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3分)

2.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划线词语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①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②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3.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说一说他们各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4分)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一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3分)

 

1.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抢救出儿子。(此题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2. ①生动形象地(0.5分)写出了父亲看到地震后学校成为一片废墟后对儿子生命(0.5分)的担忧(1分)。②生动形象地(0.5分)写出了父亲终于可以解救儿子时(0.5分)的兴奋(1分)。 3.父亲信守承诺、挚爱儿子、不怕艰险的表现都了不起;阿曼达信任和热爱父亲、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表现也都了不起。 4.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言之成理即可。重要的是要写出孩子最初的惊慌以及想到父亲的话之后那种坚定、镇静。 【解析】 1. 试题分析:只要根据第一段内容概括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即可,后面都是具体的描述,不必概括。 考点:概括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30分)

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处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得更猛。现在,你走进初中校门了,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已悄然发生变化了吗?请你选择某一方面的事例,与你小学时进行比较,以“我 在 变”为题写一篇作文,篇幅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文言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⑥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吾日三吾身。(       )

(2)学而不思则(       )

(3)死而后(       )

(4)其乎(       )

2.翻译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两个“其”和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比喻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5.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3分)

 

查看答案

作文(40分)

步入初三,就意味着毕业在即,回望三年初中生活,你一定与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定有许多事给你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你一定会很留恋,你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请以“不忍说再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包拯传(8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选自《宋史选译·包拯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来劝勉

(2)天长县

(3)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4)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3.从选文中,你觉得包拯是怎样一个人?(2分)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出师表(节选)(10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定,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⑴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⑵夜忧叹

⑶庶竭驽钝            ⑷至于斟酌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一句中的“命”具体指什么?(2分)

4.结合全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始终坚守“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